[发明专利]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6549.0 | 申请日: | 200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邱江平;李旭东;庞浩然;欧文韬;戴一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5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景观 水体 生态 修复 保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方法,具体是一种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居住小区的建设中,人工湖泊、景观池塘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城市景观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加上居民生活和水系中鱼类的影响,极易造成水中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有机物、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都增高。在温度较高时,富含N、P等营养元素的水体中还会滋长藻类,藻类的异常繁殖会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湖水呈现明显的绿色,水体色度较高,一般可达几十度甚至上百度,并伴有明显的鱼腥味,有时甚至造成水体发黑发臭,丧失了景观水体的功能,因此景观水体的处理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已有的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持方法,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25487,专利名称为:一种景观水处理系统,该专利自述为:“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公开了一种景观水处理系统,在水面以上以及水面以下建立具有固定形状的硅藻土构筑物,在外层硅藻土中植入草种,内层硅藻土中加入微生物。本发明的景观水处理系统中的各物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水下生态系统,可在各种不同水质的水体中不断繁育扩大,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该技术可以通过硅藻土的物理吸附及水生植物的生物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净化水体,对轻微污染的情况下的水体能够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是一种构建小型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持技术。但是当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或者藻类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下就很难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因其仅是一种生态保持方法,对外源的污染没有控制,且对于水质严重污染情况下没有有效的处理装置或设施,所以该技术只能对于轻微污染或富营养化程度较轻的水体能够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持方法。本发明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和方法,从整体景观设计、水质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持入手,进行城市及小区景观水域水质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持建立和维持城市及小区景观水域水质生态系统得良型循环的新思路,从而解决城市及小区景观水域水质污染环境问题和景观退化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外源污染控制技术、水质生态保持技术、水质修复处理技术三部分,具体说明如下:
所述外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在景观水体周边绿化防尘,控制大气沉降和公路尘埃污染。
第二步,建设形式多样化的水体驳岸:采用缓坡减少入水径流冲刷,利用杉木桩、卵石等为陡坡驳岸,驳岸边种植有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可以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冲刷。
第三步,岸边浅水区建设2m-3m的宽的植株间距1.5m-4.5m的高密度水生植物生态沟,通过种植高密度的水生植物可以对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形成有效过滤,阻止地表径流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
所述水质生态保持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筛选水生植物组合,在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恢复水域的水生植被。
第二步,在水质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符合《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CJ/T95-2000(水景类)》),在水中放养各级消费者,构建水生生物群落,达到促进水体自净的目的。
所述水质修复处理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水质条件恶化(CODcr>30mg/L;BOD5>6mg/L;总磷>0.3mg/L;总氮>15mg/L;氨氮>1.5mg/L;溶解氧<3mg/L;PH值>9)的景观水体通过筛网截留掉水体中10mm以上的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
第二步,经过筛网的水进入集水池,均衡水量,同时保持水头。
第三步,集水池的水以自流方式进入到结构型活性生物滤床进水渠,通过活性生物滤床的生物净化作用使得水质条件得以改善。
第四步,经过活性生物滤床处理净化后的水回流到原景观水体中。
第五步,微污染的景观水可以直接进入集水池,经过活性生物滤床循环处理改善景观水体的水质。
第六步,夏季水中藻类较多时,关闭活性生物滤床处理系统,通过计量泵向水体中添加絮凝剂(PAC)。
第七步,经过絮凝后的水进入球型除藻装置处理后回流到原景观水体。
第八步,用回流后的景观水反冲洗除藻装置,经过反冲洗后的水直接排出。
所述绿化植物:迎春、海棠紫薇、荷花、槭树、蜡梅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65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