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补充碳源缺氧生物滤池深度脱氮除磷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6719.5 | 申请日: | 200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袁敏;周琪;李树苑;张怀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补充 碳源 缺氧 生物 滤池 深度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补充碳源缺氧生物滤池深度脱氮除磷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趋严重,许多国家对污水处理中氮磷的排放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已不能满足更高的脱氮除磷要求,因而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脱氮除磷是很有必要的。而污水中碳源的不足将极大限制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功能,其二级出水中含有较高的硝酸盐氮和很低的碳源,不利于氮磷的深度处理,因而有必要采取补充碳源的系统来提高二级出水中氮磷的去除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补充碳源缺氧生物滤池深度脱氮除磷处理系统。
本发明提出的补充碳源缺氧生物滤池深度脱氮除磷处理系统,由二沉池出水1、补充碳源池3、搅拌器5、混合池6、反冲洗泵8、过滤进水管10、反冲洗进水管11、反冲洗排水管13、溢流槽16和生物滤池18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二沉池出水1通过进水泵2和管道连接混合池6,补充碳源池3通过计量泵4和管道连接混合池6,搅拌器5位于混合池6内,混合池6出水通过计量泵7、流量计9、过滤进水管10连接生物滤池18上部一侧,生物滤池18内设有滤料15,其上部一侧设有溢流槽16,底部连接过滤排水管12,生物滤池18的上部和中下部分别设有测压管14,生物滤池18的顶部连接反冲洗排水管13一端,反冲洗排水管13另一端连接污水管,反冲洗泵8一端通过管道连接二沉池出水1,另一端通过反冲洗进水管11、流量计9连接生物滤池18底部的进水口。
本发明中,生物滤池18一侧设有取样口17。
本发明中,滤料15由陶粒填料和垫层组成,垫层位于陶粒填料的下方,陶粒填料的粒径为2-3mm,垫层采用卵石。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工艺运行时,补充碳源池3中的碳源通过计量泵2(可以控制碳源浓度)打到混合池6;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通过二沉池出水1由进水泵2打到混合池6,目的是保证进入生物滤池18的水连续稳定和保证工艺中补充的碳源与进水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水由计量泵7打入生物滤池18进行过滤,处理完成后,深度处理后的水由出水口排出。生物滤池18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滤,水头损失增大,过滤速度明显变慢,这时要进行反冲洗。进行反冲洗前,关闭计量泵7和进水管上的阀门,同时要关闭所有出水口开关,防止反冲水直接由出水口流出。之后打开反冲洗进水管11上阀门,开启反冲洗泵8进行反冲洗,直到反冲洗结束,反冲洗中出水无絮状体,即停止反冲洗,关闭反冲洗泵8,同时关闭反冲洗进水管11上阀门,至此一个过滤和反冲洗周期结束。
本发明的生物滤池18为缺氧生物滤池,通过补充碳源,提高污水中的C/N比,可显著提高生物滤池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反硝化速率,降低生物滤池出水中总氮浓度;碳源的加入改善了生物滤池中的微环境,即投加的碳源进一步消耗掉二级出水中的溶解氧,以满足反硝化所需的缺氧(≤0.5mg/L)环境,滤池缺氧环境有利用反硝化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促进了污水反硝化反应的进程,有利于污水中总氮的去除;同时生物滤池中存在“反硝化除磷”现象,出水中的总磷浓度亦有所降低,实现了补充碳源缺氧生物滤池同步深度脱氮除磷的目的。
本发明为了降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氮磷浓度,通过补充碳源装置补充碳源,与生物滤池相结合,形成一个方便、高效的深度脱氮除磷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经济、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示。
图中标号:1为二沉池出水,2为进水泵,3为补充碳源池,4为计量泵,5为搅拌器,6为混合池,7为计量泵,8为反冲洗泵,9为流量计,10为过滤进水管,11为反冲洗进水管,12为过滤排水管,13为反冲洗排水管,14为测压管,15为滤料,16为溢流槽,17为取样口,18为生物滤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67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痔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降糖茶及其制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