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体生态修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7051.6 | 申请日: | 200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文辉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3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体 生态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修复方法,尤其是一种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方 法,将食藻生物放入被蓝藻或绿藻污染的水域,通过吞噬水域中的蓝绿藻, 可以修复被蓝藻或绿藻污染的水域。
背景技术
蓝绿藻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向河流,湖泊等 水体排放氮,磷营养物质,在湖泊生态自净能力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氮, 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在水体中大量积累,导致单细胞藻类,特别是蓝藻(主 要是铜绿微囊藻)泛滥成灾,严重污染水质的结果。蓝藻细胞大多具有很 发达的藻胶层,而且细胞外面被一层厚厚的多糖类物质所包围,这些藻胶 和多糖类物质几乎不能被任何高等动物的消化酶所分解。因此,蓝藻生物 的出现,几乎成了食物链和生物链的盲端。国内外许多环保和生物方面的 专家采用高等动物包括鱼类治理蓝藻污染,均未获得理想的结果。
毋庸置疑,向水中加入化学除草剂和藻类絮凝剂可以很快杀死,沉 淀藻类。化学处理是解决藻类污染最方便的解决方法,但在生态学上,这 是最坏的方法,因为化学药品和它们的分解产物会通过生物链最终积累到 人体内。重要的是,化学处理并不能消除营养过多这一基本问题,一旦化 学药品被分解,稀释,藻类的大量繁殖就会再次发生,需要持续不断的化 学处理。
当溶解氧高时,磷酸盐常常结晶形成不溶解的化合态;而当溶解氧 偏低时,磷酸盐就会发生大量的溶解。因此,充气增氧的方法可以减少磷 酸盐的溶解度而大大抑制藻类繁殖。在生物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水体增氧 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单一增氧也不能解决水体原来的养分含量过多的问 题,营养的长距离再循环导致藻华仍然不可避免。
微生物制剂能够改良水体和底质淤泥中的微生物,并进行有机质及 营养元素的良性分解和矿化,使一些营养元素以惰性形式暂时稳定下来, 其结果类似于充气增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的存在本身就决定 于培养环境,并要求有绝对优势的种群,一般微生物治理只能保持15-30 天的良好工作状态,一旦条件改变(包括气候,底质,各种水质状态如: 溶解氧,酸碱度,温度),这些微生物制剂就得不断添加,否则污染的爆 发可能会更加严重。
藻类营养丰富,分解迅速,可制成优良的有机肥料。但打捞藻类所 需网目太小,含水量又太高,从商业的观点看,打捞的费用高于有机肥料 的价值。
众所周知,水上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还包括水上蔬 菜,水上花卉等)的确能够吸收水体中的养分,但它们封锁水面,遮盖阳 光,引起部分水下生物和泥底生物,特别是沉水植物的死亡,继而引起底 泥中营养盐的大量溶解,它们的弊端远远大于它们带来的好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将食藻生物放入 被蓝藻或绿藻污染的水域,通过吞噬水域中的蓝绿藻,可以修复被蓝藻或 绿藻污染的水域中的水下生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驯化浮游生物的方法,使该浮游生 物可以吞噬水域中的蓝绿藻,从而可以修复被蓝藻或绿藻污染的水域中的 水下生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方法,通过生 物链能量传递的方式将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富集到高等动植物体上,再 通过捕捞水产品转移上岸,达到彻底提出水中营养的目的,最终实现生态 系统良性循环和自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体生态修复方法,该方法可以迅 速净化严重污染和持续污染的水域,使其达到水体的生态平衡。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体生态修复方法,该方法不会对 生态造成新的二次污染和任何负面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a)驯化一种浮游动物,使其可以摄食被污染水体中的蓝藻,成为 食藻虫,和
(b)将食藻虫投放到被蓝藻污染的水体中,其中该食藻虫摄食被蓝 藻污染的水体中的蓝藻,从而净化水体,修复水体生态平衡。
本发明的这些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 图,和权利要求中详细的揭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驯化一种浮游动物,使其可以摄食被污染水体中的蓝藻,成为 食藻虫,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文辉,未经何文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70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