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紫蒽酮类似物及其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7090.6 | 申请日: | 2008-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0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朱为宏;范多;刘博;马哨庆;田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上虞市金腾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55/37 | 分类号: | C07C255/37;C07C253/30;C09B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淑章 |
地址: | 20023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酮类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蒽酮类似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近红外荧光染料是指荧光发射波长在700~1400nm之间的染料。典型的类型有酞菁与萘酞菁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多次甲基菁染料、二芳甲烷与三芳甲烷类染料、醌类染料、偶氮染料、电荷转移型染料及一些自由基染料。近红外荧光染料经过特定的修饰可成为荧光探针,广泛地应用生物于分析化学中。
迄今,经人们不断地探索、丰富了近红外荧光染料。如J.M.J.Fréchet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近红外纳米管,能够准确地监测生物体的pH值微小变化(A.Almutairi,J.M.J.Fréchet,J.Am.Chem.Soc.,2008,130,444-445),从而可以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基于核苷酸的探针就是通过荧光的变化以对特定的DNA或RNA作出相应(R.T.Ranasinghe,T.Brown,Chem.Commun.,2005,5487-5502)。O.Seitz等设计了一种发卡型的可以对特定蛋白质有相应的荧光探针(S.Thurley,O.Seitz,J.Am.Chem.Soc.,2007,129,12693-12695)。
然而,本领域仍期待着:制备简单,性能(光、热及化学性能)稳定且“背景干扰低”的近红外荧光染料的“出现”。同时,这也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紫蒽酮是一种还原性的蓝色染料,其具有很大的共轭体系。本发明的发明人经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发现:对紫蒽酮经适当的化学修饰后可得一种紫蒽酮类似物。经分析测试:该种紫蒽酮类似物的荧光发射波长约为716.5nm,且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可作为近红外荧光染料。
本发明所说的紫蒽酮类似物,其具有式I所示结构:
式I中:R为C1~C18直链或支链的烃基。优选的R为C1~C18直链烷基,更优选的R为C6~C12直链烷基。
制备本发明所说的紫蒽酮类似物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以16,17-二羟基紫蒽酮(式II所示化合物)为起始原料,依次经烷基化反应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后得目标化合物。其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其中:X为卤素(F、Cl、Br或I),R的含义与前文所述相同。16,17-二羟基紫蒽酮(式II所示化合物)的合成参见文献(赵国俊,还原艳绿FFB合成工艺的探讨.染料工业,1992,29,23-27)。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制备染料(化合物2和化合物3)在苯甲酸乙酯溶液中的紫外吸收谱图(1×10-5摩尔/升)比较;
其中:2-为化合物2紫外吸收曲线;3-为化合物3紫外吸收曲线。
图2为实施例1所制备染料(化合物3)的荧光谱图(1×10-5摩尔/升)。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制备本发明所说的紫蒽酮类似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有催化剂(如碳酸钾等)存在条件下,将16,17-二羟基紫蒽酮(式II所示化合物)与卤代烷烃在非质子极性有机溶剂(如DMF、DMSO或NMP等)中回流反应至少10小时,得式III所示化合物;
b)将式III所示化合物与丙二腈进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得目标化合物(式I所示化合物)。
下面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目的在于更好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在100mL三颈瓶中,加入16,17-二羟基紫蒽酮(5.0g,0.01mol)、K2CO3(10.3g,0.075mol)和丙酮(35ml),搅拌加热回流后,一次性加入1-氯辛烷(13.9g,0.05mol),保持回流温度反应10小时。所得粘稠液体倒入水中,过滤得粘稠固体,产品经水洗、用约200ml工业乙醇洗,得黑色滤饼,红外干燥,得5.740g产品2,收率78.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上虞市金腾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华东理工大学;上虞市金腾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70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