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外感应汽车自动冲洗系统和冲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7690.2 | 申请日: | 2008-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3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叶卫东;曾虹程;徐庆;吴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3/04 | 分类号: | B60S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屈蘅 |
地址: | 20008***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感应 汽车 自动 冲洗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外感应汽车自动冲洗系统和冲洗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施工车辆离开施工现场基本采用人工冲洗,白天基本能满足“每辆必冲”,但是夜间施工车辆由于操作人员和监督人员的素质,做不到“每辆必冲”,没冲洗的施工车辆将渣土带入社会交通中,给道路带来了相当的文明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红外感应汽车自动冲洗系统和冲洗方法,在施工现场采用自动化冲洗系统,确保了施工车辆干净的离开施工现场,大大缓解了对社会道路的渣土污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感应汽车自动冲洗系统,包含红外感应系统、指令系统、冲洗系统、水循环系统;
所述的指令系统电路连接所述的红外感应系统和冲洗系统,冲洗系统管路连接所述的水循环系统;
红外感应系统包含红外感应装置和输出线,红外感应装置包含对应设置的红外发射装置和红外感应装置;
指令系统包含控制系统和输出控制线;
冲洗系统包含水泵和水管,以及若干连接水管的冲洗龙头,还包含冲洗平台;
水循环系统包含集水沟和循环水池。
红外感应系统负责确定冲洗目标,指令系统负责发出开始冲洗指令和停止冲洗指令,冲洗系统负责对车辆进行冲洗,水循环系统负责水的收集;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该红外感应汽车自动冲洗系统的冲洗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施工车辆进入红外感应区后,红外感应系统确定冲洗目标;
步骤2、感应目标确定后指令系统开始启动,3s后开启水泵;
步骤3、施工车辆前行停在冲洗平台上;
步骤4、水泵开启,两侧冲洗系统利用水循环系统中收集的水资源,对车辆进行有一定压力的冲洗(冲洗时间在指令系统上可以设置);
步骤5、冲洗时间完成后指令水泵关闭;
步骤6、施工车辆离开施工现场。
本发明确保了施工车辆干净的离开施工现场,大大缓解了对社会道路的渣土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红外感应汽车自动冲洗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图1中1-1方向显示的本发明冲洗平台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2-2方向显示的本发明冲洗系统水管和冲洗龙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3,具体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感应汽车自动冲洗系统,包含红外感应系统、指令系统、冲洗系统、水循环系统;
所述的指令系统电路连接所述的红外感应系统和冲洗系统,冲洗系统管路连接所述的水循环系统;
红外感应系统包含红外感应装置101和输出线,红外感应装置包含对应设置的红外发射装置1011和红外感应装置1012;
指令系统包含控制系统201和输出控制线;
冲洗系统包含水泵301和水管302,以及若干连接水管的冲洗龙头303,还包含冲洗平台304;
水循环系统包含集水沟401和循环水池402。
红外感应系统负责确定冲洗目标,指令系统负责发出开始冲洗指令和停止冲洗指令,冲洗系统负责对车辆进行冲洗,水循环系统负责水的收集;
本实施例中,红外感应装置采用红外线探头,指令系统采用同济大学的控制电脑,冲洗系统采用排污泵、直径20间距850洗车龙头、DN50、DN20水、长7.6米,宽1米,由双向直径25间距100钢筋网组成的冲洗平台,水循环系统采用300×300集水沟和3000×1500×1500循环水池;
成都路2号门门口处设计安装了一套施工车辆自动冲洗系统,当有施工车辆从2号门出工地时,车道两旁的龙头会自动喷水冲洗车辆。其原理为:在通道两侧2.5m高处各设置一个红外发射装置,一个红外感应装置,当施工车辆经过时,阻断了红外线的传播,红外感应装置无法接受到红外信号则会自动打开自动冲洗系统的阀门,开始喷水冲洗车辆;当车辆驶出通道后,红外感应装置又重新接受到红外信号,自动冲洗系统的阀门就会被关闭,车辆冲洗结束。
车辆清洗用水在清洗后经该区域的排水沟重新汇集到循环冲洗池中,并经三级沉淀后继续使用此部分水,进行车辆清洗,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76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