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搅拌式沥青熔化罐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7920.5 | 申请日: | 200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6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丁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9/08 | 分类号: | E01C1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搅拌 沥青 熔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铺设沥青的专门设备,具体说是一种搅拌式沥青熔化罐。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筑路工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熔化的沥青,普通的沥青熔化器是在工程过程中只起到加热熔化的作用,而在铺设沥青的时候,又需要将熔化状态的沥青充分搅拌均匀,一般来说,在沥青铺设过程中还需要使用一种搅拌装置,或者采用人工搅拌方式,这样不仅给施工方增加了人力和财力,而且工程的进度也会减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建筑、筑路工程中施工方的人力和财力的投资,将原本沥青铺设时需要使用的熔化装置和搅拌装置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种搅拌式沥青熔化罐。本发明采用立式结构,主要由加热盘管、内筒体、外筒体、搅拌装置、机座五部件组成。沥青熔化罐内、外筒体采用优质碳钢制成,内、外筒体可承受400℃的高温;加热盘管采用通入高温导热油循环加热模式,通入的导热油为290℃;内筒体中还加入了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必须在固体沥青加热到130℃后,进入熔融状态后方可启动。由于本装置采用循环加热系统,高温导热油经盘管与沥青充分接触,增加了换热效率,提高了沥青的产量;本发明增加了搅拌装置,可使沥青得到充分搅拌均匀,提高了沥青铺设的效率和铺设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机座,(11)为滚轮;(2)为外筒体,(21)为沥青加料口,(22)为沥青出口,(23)为导热油进口,(24)导热油出口,(25)沥青上进口,(26)烟气排放口;(3)为内筒体,(31)为沥青下出口,(32)为排渣口,(33)为测温口;(4)为供热装置,(41)为外筒体供热装置,(42)为内筒体供热装置;(5)为搅拌装置,(51)为传动装置,(52)为搅拌轴,(53)为搅拌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主要由机座(1)、外筒体(2)、内筒体(3)、供热装置(4)、搅拌装置(5)五部分组成。机座(1)上安装了4个滚轮(11),方便移动本设备;在外筒体(2)的侧面有沥青出口(22),顶部开设了沥青加料口(21)、导热油进口(23)、导热油出口(24)和沥青上进口(25),在外筒体(2)的内部放置了可通入高温导热油的盘管供热装置(41);在内筒体(3)的内部放置了可通入高温导热油的盘管供热装置(42),内筒体(3)的底部开设了沥青下出口(31)、排渣口(32),内筒体(3)的顶部安装了搅拌装置(5),搅拌装置(5)由传动装置(51)、搅拌轴(52)和搅拌叶(53)组成,搅拌轴(52)和搅拌叶(53)直通到内筒体(3)内部。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固态的沥青颗粒经输送装置输送到沥青熔化罐加料口(21),进入沥青熔化罐内筒体(3),将高温导热油从导热油进口(23)输送至沥青熔化罐内,经外筒体供热装置(41)、内筒体供热装置(42)后从导热油出口(24)流出沥青熔化罐,经外部加热装置加热后可再循环流入沥青熔化罐。在内筒体的固态沥青颗粒与高温导热油盘管充分热接触,当内筒体顶部的测温口(33)的测温仪器检测到筒内温度升至130℃后,固体沥青进入熔融状态,启动本发明的搅拌装置(5),搅拌装置的传动设备(51)启动后,带动内筒体(3)内部的搅拌轴(52)和搅拌叶(53)开始搅拌,在搅拌叶(53)的搅动过程中,熔融状态的沥青与内筒体供热装置(42)充分热接触,增加了换热效率。沥青熔化罐下部的沥青下出口(31)与顶部的沥青上进口(25)用管道连接,使搅拌后的液态沥青经沥青下出口(31)、沥青上进口(25)回流到外筒体(2)内,再经外筒体供热装置(41)进一步加热,达到沥青铺设的工作温度后,经沥青出口(22)流出本发明沥青熔化罐。沥青在本发明沥青熔化罐内产生的煤渣等杂质可通过打开本发明沥青熔化罐底部的排渣口(32)排出,避免因杂质过多而影响沥青熔化的效率;沥青加热熔化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可从本发明沥青熔化罐顶部的烟气排放口(26)排出,避免残留在沥青熔化罐筒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79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