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摸式遥控器及其遥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9027.6 | 申请日: | 2008-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9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晨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G08C23/04;G06F3/041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薛 琦;朱水平 |
地址: | 2017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摸式 遥控器 及其 遥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遥控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器的触摸式遥控器及其遥控方法。
背景技术
遥控器已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特别是多媒体应用相关的电器,如电视、影碟机等。遥控器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电器。目前的遥控器大多是按键式的,针对电器的各种功能,提供不同的按键供用户控制电器。随着电器功能的日益丰富,用户手中的遥控器也日益复杂,体积变大,按键增多,既不方便手持,也不易使用。夜间使用,还很容易按错按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使用不便、易按错按键的缺陷,提供一种方便手持、不易按错按键的触摸式遥控器及遥控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触摸式遥控器,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一具有多个区的触控面板;一微控制器,用以监测对该触控面板的点触和滑动触摸,并将其转化为电器遥控命令;一遥控命令发送单元,用以将该电器遥控命令发送至与该遥控器对应的电器的遥控命令接收单元,该遥控命令发送单元由微控制器控制。
其中,对该触控面板的滑动触摸和对其每个区的点触分别对应一按键功能。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利用上述触摸式遥控器的遥控方法,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S1、当对该触控面板进行触摸时,该微控制器监测该触摸;S2、该微控制器将该触摸对应的按键功能转化为电器遥控命令;S3、通过该遥控命令发送单元将该电器遥控命令发送至遥控命令接收单元,以遥控电器。
其中,当步骤S1中的触摸为对一个区的点触时,步骤S2中该微控制器将对该区的点触对应的按键功能转化为电器遥控命令。
其中,当步骤S1中的触摸为滑动触摸时,步骤S2中该微控制器将该滑动触摸对应的按键功能转化为电器遥控命令。
其中,该滑动触摸过程中,用户一直与该触控面板接触,直至该滑动触摸结束。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可以将电器的部分常用功能与特定的控制按键分离,有效地减少了按键的数量,可以缩小遥控器的外观尺寸,方便用户手持。同时,触摸运动比按键更容易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少按错按键的情况,即使是在光照不够充分的环境里,也不容易按错按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触摸式遥控器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触摸式遥控器的点触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遥控方法的点触遥控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触摸式遥控器的滑动触摸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遥控方法的滑动触摸遥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不是采用按键式设计方法,而是采用触控面板作为与用户交互的接口,使用微控制器监测用户对触控面板的操作,进而将用户的操作转化为电器遥控命令,通过遥控命令发送单元发送到遥控命令接收单元,以控制电器的功能。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触摸式遥控器包括:一具有多个区的触控面板101;一微控制器102,用以监测对该触控面板101的点触和滑动触摸,并将其转化为电器遥控命令;一遥控命令发送单元103,用以将电器遥控命令发送至与该遥控器对应的电器104的遥控命令接收单元105,该遥控命令发送单元103由微控制器102控制。其中,对该触控面板101的滑动触摸和对其每个区的点触分别对应一按键功能。
本发明的遥控方法为:
通过将触控面板分区,由微控制器监测用户在不同区的点触操作,将对该区的点触对应的按键功能转化为电器遥控命令,通过遥控命令发送单元发送至遥控命令接收单元,以遥控电器;同时,由微控制器监测用户的滑动触摸,将该滑动触摸对应的按键功能转化为电器遥控命令,通过遥控命令发送单元发送至遥控命令接收单元,以遥控电器。
点触遥控时的分区模拟按键与目前的按键式遥控器使用方式相似,对于用户而言,触摸不同区,就像按下了不同的按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晨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晨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90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