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使剃须刀上刀片发热的方法及其产品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9597.5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6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松;吉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晓松;吉志勇 |
主分类号: | B26B21/48 | 分类号: | B26B21/48;B26B21/08;B26B21/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1900上海市宝***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剃须刀 刀片 发热 方法 及其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剃须刀及使剃须刀片发热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用手动剃须刀刮胡子时,热水捂面和不用热水捂面的效果有明显区别,尤其是在冬天,用热水捂面后再刮即舒适又干净,不用热水捂面刮起来则生硬,有痛感,且刮不清。这是因为包括胡子在内的人体毛发的硬度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毛发越软,刮削效果越好;反之,温度越低,毛发越硬,刮削效果越差。因此一般冬天刮胡子通常是在用热水洗脸后再刮,必要时还要用肥皂水作润滑。然而,这样操作比较麻烦,尤其在没有热水的场合,影响剃须刀的使用效果。
目前,市场上尚无一款剃须刀可以通过刀头自身发热来获得较好刮削效果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剃须刀上刀片发热的方法以及剃须刀产品,通过对剃须刀片进行加热,刮削时将高温传递到胡须根部,使胡须变软,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使剃须刀上刀片发热的方法,采用电加热方法,具体可在剃须刀上设置一电加热装置,使剃须刀片发热;该电加热装置中有电源、电加热元件、开关等。
实现使刀片发热的电加热方法有两种:
方法之一是电源向电加热元件供电,电加热元件将热量直接或通过导热体传递给剃须刀片,使刀片发热;
方法之二是将金属的剃须刀片作为电热元件,电源直接向剃须刀片输电,使刀片发热,采用该种方法时,电压为对人体无影响的等级,一般为3V-5V。
一种能使刀片发热的剃须刀,包括刀头、刀杆和安装在刀头上的刀片,还包括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中有电源、电加热元件、开关,电加热元件安装在刀头上,贴附于剃刀片的刀面上,或贴附于导热体上,导热体再贴附于剃刀片的刀面上;电源位于刀杆内,为电池电源,或充电电源,或外接电源;电加热元件为电热片或电热管,外部有防水保护。开关用于控制电源的通断。
一种能使刀片发热的剃须刀,在电加热装置中,电加热元件与电源间的连接电路中有除开关外的可分离触点,使刀头可以从刀杆上拆下。
有益效果:
剃须刀上装有使剃须刀片发热的装置,剃须刀片及其邻近部位产生较高温度时,所经过的胡须会软化,提高了刮胡的舒适度,延长刀片的使用寿命,发热的部件对所经过的面部肌肤也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电加热元件与电源间的连接电路中有除开关外的可分离触点,使刀头可以从刀杆上拆下,可以节省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剃须刀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剃须刀刀头放大后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剃须刀刀杆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剃须刀刀头含导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刀头;2、刀杆;3、上刀片;4、电热片;5、下刀片;6、导电板;7、滑槽;8、导电触片;9、滑扣;10、开关;11、电池;12、导热体;13、电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除电动剃须刀外,手动剃须刀一般是由刀杆、刀头和安装在刀头上的剃须刀片构成,刀片数量由一片到三片不等,现有的手动剃须刀均没有使剃须刀片发热的功能,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现有的手动剃须刀上加装一种电加热装置,该电加热装置可以使剃须刀片及邻近位置的部件发热。
该电加热装置中有电源、电加热元件、开关,电源向电加热元件供电,开关串联在电路中,控制电路的通电。
通过电加热装置对剃须刀片及邻近位置的部位加热有多种实现方法,本发明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
方法一:电源向电加热元件供电,电加热元件将热量直接或通过导热体传递给剃须刀片,使刀片发热。
实施例:
图1~图3所示的是一种能使刀片发热的剃须刀,包括刀头1、刀杆2和安装在刀头上的上刀片3、下刀片5,还包括一套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中有电源、电加热元件、开关。
附图所示的电源为电池11,可以是一节,也可以是几节构成的电池组,安装在刀杆位置,电源除了用电池外,还可以采用其它供电方式,如充电电源、外接电源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晓松;吉志勇,未经孙晓松;吉志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95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