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回收式冷凝器装置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3364.2 | 申请日: | 2008-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冯国明;邹顺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环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F24F12/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许忠高 |
地址: | 20181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冷凝器 装置 使用方法 | ||
1.一种应用在制冷空调系统中的热回收式冷凝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圆筒[1]、进气管[2]、热回收管束[3]、分隔板[4]、冷凝管束[5]、支承板[6]、制冷剂液态出口[7]、管板[8]、热回收侧载冷剂进出口[9]和常温侧载冷剂进出口[10]组成,其中:将热回收系统和冷凝管束[5]设置在同一个横置的钢制圆筒[1]内,具体是将热回收系统中的热回收管束[3]布置在圆筒[1]内的上方,并与圆筒[1]上部的进气管[2]联接相通;热回收管束[3]的下方设置一沿着圆筒[1]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分隔板[4],使热回收系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气流腔,分隔板[4]的两长侧边与圆筒[1]内侧焊接固定,两短侧边两端留出气相制冷剂通道,使显热气流分布均匀,热交换充分;分隔板[4]的下方为阵列式冷凝管束[5],排列形式为正三角形,热回收管束[3]和冷凝管束[5]与两端管板[8]胀接固定,中间用支承板[6]支撑,分隔板[4]与冷凝管束[5]顶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隔为气流通道,以便气相制冷剂沿着冷凝管束[5]的长度和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圆筒[1]的下部设置制冷剂液态出口[7],热回收侧载冷剂进出口[9]和常温侧载冷剂进出口[10]分别设置在圆筒[1]的左、右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式冷凝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板[4]的两短侧边两端留出气相制冷剂通道,此通道的流通截面积为进气管[2]的通径的2-6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式冷凝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板[4]与冷凝管束[5]顶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隔为气流通道,此间隔为10mm-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式冷凝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回收侧载冷剂进出口[9]和常温侧载冷剂进出口[10]也可以都设置在圆筒[1]的同一端。
5.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式冷凝器装置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高压过热的制冷剂和冷冻油气相混合物由进气管[2]进入热回收系统,并以恒定的流速均匀地分配在热回收管束[3]上,经过热回收侧载冷剂吸热交换后,高压过热的制冷剂和冷冻油气相混合物的温度下降,其相态没有改变,显热被全部回收。气相制冷剂由分隔板[4]轴向两端的气流通道进入下方列管式冷凝器管束[5],经过常温侧载冷剂吸热交换后,直接冷凝成过冷液态,并通过圆筒[1]下部的出口[7]进入膨胀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环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环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336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授权指示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软质仪表板的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