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丁烯双键异构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4143.7 | 申请日: | 200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涛;朱志焱;孙凤侠;蒯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11/08 | 分类号: | C07C11/08;C07C5/2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沈 原 |
地址: | 100728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烯 双键 异构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丁烯双键异构化的方法,特别是关于丁烯-2与丁烯-1双键异构化的 方法。
背景技术
1-丁烯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α-烯烃,高纯度1-丁烯主要用于生产线性低密度聚乙 烯(LLDPE)的共聚单体,LLDPE因具有良好的的高温蠕变性能、较高的抗冲击强度及耐热、 耐磨性能,尤其适宜作热水管材,故成为近年来迅速增长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同时,1- 丁烯的其它齐聚产品,如二聚体1-辛烯和三聚体十二碳烯除可替代1-丁烯合成更好的 LLDPE和HDPE外,还可大量用于汽车和润滑油添加剂、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以及 增塑剂、印染剂、乳化剂等,其用途十分广泛,且用量逐年增加。1-丁烯共聚体,尤其是 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市场看好,带动了1-丁烯需求量迅猛增加。但情况不同的是, 1-丁烯的生产商只有少数对外出售产品,这更加剧了1-丁烯供需紧张的局面。
目前,全球1-丁烯生产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乙烯为原料的齐聚工艺,另一种是 以C4烃为原料的抽提工艺,后者约占总产能的64.5%。由于乙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且 价格较高,所以采用乙烯二聚生产1-丁烯的技术路线面临生产成本偏高的巨大压力。而对 于碳四馏分通过抽提工艺得到1-丁烯的技术路线,通常要经过丁二烯抽提或氢化除去丁二 烯、异丁烯醚化、然后精密分离后得到纯度较高的丁烯-1产品,并同时副产富含丁烯-2的 烃类混合物(主要是丁烯-2及正丁烷)。如果将这部分丁烯-2,通过异构化反应转化为1-丁 烯,然后再进行循环分离,或单独分离实现增产高纯丁烯-1的目的,其投资少收益高,对 于提高碳四烃综合利用价值,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石化公司 已对丁烯-2异构生产丁烯-1的工艺产生极大的兴趣。
而相反的情况是,一定条件下,石化公司需要将丁烯-1异构化为丁烯-2用于生产甲乙 酮,烷基化原料或为乙烯丁烯歧化制丙烯的原料,而目前用于丁烯-1异构为丁烯-2的技术 主要是低温临氢异构化技术,显然氢气的消耗,较高的压力以及选择性的控制等存在诸多 问题。
文献WO02/096843A1(CN1511126A)中公开了一种采用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烯烃 异构化方法,如氧化镁,优选为高纯度氧化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实现内烯烃如2-烯烃 制造1-丁烯。该方法尽管可以在高温下约340~500℃实现20%~30%的2-丁烯转化为1- 丁烯,但它明显的缺点在于,原料预处理麻烦,易被空气、水汽及酸、碱化学物质中毒, 催化剂寿命较短,一般仅有几十小时。文献WO02094433A1(CN1522175A)详述了上述用 于烯烃异构化的碱性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活化或再生方法,即在活化状态下,通过与含不 多于5体积ppm分子氧的脱氧氮气接触而使催化剂活化,尽管如此,对异构化催化剂寿命 改进的效果是很微小的。
文献(石油化工,18(2),1989:75~80)2-丁烯异构化催化剂的研究一文,介绍了Al2O3催化剂(比表面85.8平方米/克),用少量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后,能抑制碳链异构和裂解副 反应进行,尤其是用0.4%Mn氧化物改性的Al2O3催化剂,在480℃左右,异丁烯及裂解 副产物较少,可用于2-丁烯异构化为1-丁烯的反应。但该文献没有报道该异构化催化剂活 性周期的情况,同时反应过程需要氮气稀释,工业应用能耗大。
USP4814542公开了一种丁烯-2异构为丁烯-1的技术,其催化剂采用γ氧化铝为载体, 包含一定量选自元素周期表第IIA族、第VIII族、第VIIIB族或铼系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施例中介绍的不同配比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470℃,常压及重量空速为6小时-1的条 件下,异丁烯的含量低。同样,但该专利中没有异构化催化剂活性周期的情况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往文献技术中存在的反应选择性差,催化剂再生周期 短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正丁烯双键异构化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目的产物选择性好及催化 剂稳定性高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41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