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TC薄膜热敏电阻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4961.7 | 申请日: | 200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1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杨传仁;宋秀娟;张继华;陈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C7/04 | 分类号: | H01C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勋 |
地址: | 610054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tc 薄膜 热敏电阻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敏感材料与传感器领域,特别涉及热敏电阻材料及器件的制作。
背景技术
NTCR(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Resistor)即负温度系数电阻器,也称为NTC热敏电阻器。NTC热敏电阻通常是过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陶瓷材料,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是理想的温度传感器材料。NTC热敏材料种类繁多,依照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氧化物系、非氧化物系等,其结构为尖晶石、萤石、钙钛矿、金红石等多种类型。
NTC热敏电阻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温度传感器。电阻—温度特性可使微小的温度变化转化成为电阻值的变化,形成大的信号输出,特别适于高精度测量。又由于元件体积小、形状和封装材料选择性广,特别适于高温、高湿、振动及热冲击等环境下作温度传感器。电流—电压特性可利用通过元件的电流增加到自身的发热区时,热敏电阻产生的焦耳热使整体温度上升并与环境进行热交换的特性,检测液体和气体的热耗散差别,制造汽油液位传感器以及真空、压力、流速或热传导的传感器。
随着由微机控制的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办公用具的不断出现,使各种测量和控制更为精密和高效率。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具有灵敏、价廉、耐热冲击、防水蒸气、宜洗涤、无污染等特点,已经大量应用于家庭和办公环境中,如空调、冰箱、热水器、厨房设备、遥控器、无绳电话、汽车电控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大多采用液晶显示器(LCD)。由于LCD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其显示亮度将发生变化。为克服这一缺点,在LCD附近设置热敏元件检测温度,并相应调节LCD的供电电压,使其显示亮度保持稳定不变。此外,在个人电脑的使用中,采用热敏元件检测机内温度,调控冷却风扇的运转状况。在电子电路中,片式NTC热敏电阻作为温度补偿元件,被大量采用。
块材的NTC热敏电阻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热容量大,因而响应时间长。由于陶瓷工艺制作的元件尺寸精度差,不易作成片式元件;高精度热敏电阻(阻值偏差≤1%)采用机械加工,因而工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比陶瓷热敏电阻响应速度更快,阻值精度更高,成本更低,便于实现片式化大生产的NTC薄膜热敏电阻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NTC薄膜热敏电阻,其结构包括电阻体以及与之连接的内电极、端电极,其关键是电阻体为NTC薄膜。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电极含有叉指电极结构。NTC薄膜位于氧化铝基片上,且电阻尺寸符合0805、0603、0402标准片式元件尺寸。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NTC薄膜热敏电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NTC陶瓷靶材制备;
(2)将NTC材料溅射到基片上形成薄膜;
(3)NTC薄膜退火;
(4)采用蒸发或溅射方式制备内电极;
(5)保护层制备;
(6)端电极制备。
所述步骤(4)为,采用蒸发或溅射方法制备金、铝或铜电极薄膜,然后采用光刻技术刻蚀出叉指电极。
所述步骤(5)为,保护层是以SiO2或Al2O3为绝缘层。
所述步骤(6)的端电极是为Ag或Ag/Ni/Sn三层端电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器件工艺重复性好、工艺的环境污染小。器件的长期稳定性好,响应时间短,精度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叉指电极示意图。
图4的阻温特性曲线图是采用锰钴镍三元系制备的NTC薄膜热敏电阻的一个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图3。本发明的NTC薄膜热敏电阻,其结构包括NTC薄膜电阻体以及与之连接的内电极、端电极5。所述内电极为叉指电极3,覆盖于NTC薄膜电阻体上。NTC薄膜电阻体位于氧化铝基片1上。NTC热敏电阻尺寸符合0805、0603或0402标准片式元件尺寸。
通过本发明制备的NTC薄膜热敏电阻具有器件的长期稳定性好,响应时间短,精度高等优点,如图4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NTC薄膜热敏电阻的制备方法,见图1,具体的说,包括:
(1)NTC陶瓷靶材制备;
(2)在真空和保护性气体的环境中,将NTC材料溅射到基片上形成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49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