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5014.X | 申请日: | 200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4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田厚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厚德 |
主分类号: | B28B1/52 | 分类号: | B28B1/52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游兰 |
地址: | 610059四川省内江***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复合 隔热 墙体 材料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能源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各国正努力通过各种手段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其中,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约1/4,而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要降低建筑能耗必须从建筑材料着手,特别是墙体的隔热保温对降低建筑能耗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开发研究隔热保温的墙体材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采用的形式是在墙体面上增加一层隔热保温层,虽然能降低建筑能耗,但隔热保温层易开裂、脱落,且会增加建筑成本。中国专利专利200510109035X公开了一种隔热保温墙体材料的制作方法,是将废弃泥土、硅藻土、助燃料及内燃料按比例混合,碾压成细料,搅拌均匀,再挤压成型成砖坯,晾干或烘干,最后于700~1200℃温度下焙烧2~5天,得隔热保温墙体砖。该墙体材料虽然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效果,但其制作中能耗大,生产流程周期较长,产品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工艺流程短,操作简单,成本低,无有害物质排放,环保、节能,且所得墙体材料隔热性能好,其彻块抗压强度达国家标准的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无机纤维、木质纤维中的至少一种与水混合,搅拌,使其膨胀,制作成基料。纤维与水的配合比例按重量份计是纤维∶水=10~50∶1000。其中,无机纤维是岩棉、矿棉、硅酸铝纤维、海泡石纤维、成浆棉纤维。当多种纤维混合使用时一般选用2~3种为好,可以任意比例混合。
2)在1)所得的基料中加入骨料,其加入量按步骤1)中水的重量份计是水∶骨料=1000∶80~120,混合均匀后得物料。其中骨料是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聚苯乙烯泡沫颗粒中的一种。
3)在2)所得的物料中加入胶凝剂,其加入量按重量份计是物料∶胶凝剂=1∶0.1~0.3,混合均匀得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其中,胶凝剂是水泥、石膏、石灰中的至少一种,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
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其优点在于,工艺流程短,操作简单,成本低,生产过程无有害物质排放,环保、节能,且所得墙体材料隔热性能好,导热系数达0.056W/m.k,制成的彻块其抗压强度达国家标准(400kpa),使用十分方便,可直接现浇,或填模成型材,或制作成彻块,主要用作内、外墙体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酸铝纤维10kg与1000kg水混合,搅拌,使其膨胀,制作成基料。
2)在1)所得的基料中加入80kg膨胀珍珠岩,混合均匀后得物料。
3)在2)所得的物料中加入水泥,其加入量按重量份计是物料∶水泥=1∶0.1,混合均匀得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材料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2:
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木质纤维30kg及海泡石纤维20kg与1000kg水混合,搅拌,使其膨胀,制作成基料。
2)在1)所得的基料中加入100kg膨胀蛭石,混合均匀后得物料。
3)在2)所得的物料中加入水泥和石灰,其加入量按重量份计是物料∶水泥和石灰=1∶0.3,混合均匀,得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其中,水泥和石灰各占胶凝剂的50%。材料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实施例3:
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将矿棉10kg、岩棉10kg及成浆棉纤维10kg与1000kg水混合,搅拌,使其膨胀,制作成基料。
2)在1)所得的基料中加入120kg聚苯乙烯泡沫颗粒,混合均匀后得物料。
3)在2)所得的物料中加入水泥和石膏,其加入量按重量份计是基料∶水泥和石膏=1∶0.2,混合均匀得本发明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其中,水泥和石膏各占胶凝剂的50%。材料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厚德,未经田厚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50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流装置和制备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位置报告通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