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库跨类查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6608.2 | 申请日: | 2008-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6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彭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智勇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2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库 查询 方法 | ||
1.数据库跨类查询方法,其特征是一种用对象间的双向指针方法实现数据库的跨类查询,具体是采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
(1)数据库跨类查询机制的设计:
在面向对象数据库、对象关系数据库和对象代理数据库中,采用包括对象间的双向指针连接、跨类查询描述以及跨类查询处理,实现数据库跨类查询,具体是:
将数据库中的每一个对象赋予一个OID,OID是对象标识符,根据对象所拥有的OID以及不同对象间所具有的关系,建立起不同对象间的双向指针,以刻画不同对象间的联系。
在数据库查询语言中,为支持跨类查询描述定义相关语法。
数据库跨类查询处理时,从某个初始类中的对象出发,根据对象间的双向指针,找到目标类中相关的对象,并应用跨类查询的目标表达式,对目标类中的对象采用数据库表达式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返回跨类查询的结果;
(2)数据库跨类查询机制的实现:
其步骤包括:根据数据组织形式,采用上述数据库跨类查询机制的设计,在数据库系统中实现跨类查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库跨类查询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库中对象间的双向指针连接,包括对象间双向指针的建立和对象间双向指针的删除,
建立对象间双向指针的方法是:对于属于不同的类、且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关系的对象,当这些对象在数据库中被创建时,数据库系统根据对象所具有的对象标识符,构造两个对象间的双向指针连接,以记录两个对象间的关系,
删除对象间双向指针的方法是:当某个对象被删除时,数据库系统自动删除与该对象有关的所有双向指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库跨类查询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库查询语言中包含描述跨类查询的语法,其是路径表达式或者是和路径表达式相类似的形式,包括跨类查询的初始类、目标类,跨类查询所经历的类路径,以及跨类查询目标类上的表达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库跨类查询方法,其特征在于跨类查询处理采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
(1)根据跨类查询描述,确定由初始类Cs到达目标类Cd所经历的类路径,该类路径不存在回路;
(2)对于初始类中的每一个对象Os,由其出发,根据数据库系统维护的对象间双向指针连接,在跨类查询路径所涉及的所有类之间,按照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查找相互关联的对象,直到找到属于目标类的相关对象;
(3)根据跨类查询所指定的目标类上的表达式,采用数据库表达式计算的方法,对目标类上的对象进行计算,从而完成跨类查询执行。
5.一种将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数据库跨类查询的方法,在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和对象代理数据库系统中实现数据库跨类查询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双向指针连接来记录相关联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在面向对象数据库、对象关系数据库和对象代理数据库查询语言中采用路径表达式来描述跨类查询;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和对象代理数据库系统在进行跨类查询处理时,对路径表达式进行计算,从而实现面向对象数据库、对象关系数据库和对象代理数据库的跨类查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和对象代理数据库系统自动维护相关联对象之间的双向指针连接,包括:
(1)相关联对象之间双向指针的自动创建: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和对象代理数据库系统自动创建相关联对象间的双向指针连接,其步骤是:
当一个类中的对象被创建的时候,找到其所有相关联的对象,
根据数据库为每个对象所分配的OID,在数据库系统中记录下新创建对象与其所关联对象之间的双向指针,新创建对象与其每一个相关联对象间的双向指针由新创建对象的OID、其所属类的OID、相关联对象的OID和相关联对象所属类的OID等组成;
(2)相关联对象之间的双向指针的自动删除:
当一个类中的对象被删除的时候,找到数据库记录的与该对象有关的所有双向指针,并将它们从数据库系统中删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智勇,未经彭智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660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