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7110.8 | 申请日: | 200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5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解子燕;蔡细楚;罗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贝基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3/16 | 分类号: | C23F13/1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4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东***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填充 柔性 防腐 阳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地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钢质管道及石油储罐等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的新型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
背景技术
钢质管道及石油储罐等的腐蚀控制常采用强制电流阴极保护措施。现有普遍使用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的辅助阳极,有高硅铸铁阳极、石墨阳极、钢铁阳极及普通柔性阳极等。高硅铸铁阳极、石墨阳极、钢铁阳极用于辅助阳极时,施工较困难且易产生阴保电流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这些辅助阳极易产生干扰问题,在高电阻率地区和涂层破损老管线难以达到要求。普通柔性阳极存在柔韧性差和耐高低温性较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辅助阳极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以适用于地下管道,尤其是涂层破损的老旧管线以及石油储罐等金属结构物的电化学腐蚀控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的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其结构是: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由阳极主体和填充料组成,阳极主体由铜导线和包覆在铜导线外层的高分子导电材料组成,填充料是焦炭,它是在阳极主体敷设时填充在的高分子导电材料外层处。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其用于防止地下钢质管道和石油储罐的电化学腐蚀。
本发明与现有的辅助阳极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一是曲率半径较小,易于安装,不易损伤;二是采用不含重金属的高分子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柔性、耐高低温性和耐紫外线能力,长期埋入地下不会对水、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能保护内层铜导线并且可防止柔性防腐阳极回路起点发生过量的电流输出;三是采用的焦炭层具有降低接地电阻的功能,并可延长本柔性防腐阳极的使用寿命;四是采用了织物及纤维编织物,可对焦炭层起保护作用,可防止柔性防腐阳极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生损坏。此外,还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能长期可靠地工作;能使阴极保护电流均匀分布,可充分发挥强制电流阴极保护措施的作用,同时避免因局部过保护而产生析氢和涂层剥离问题。
本发明由于具有上述优点,因此适用于地下钢质管道,尤其是涂层破损的老旧管线以及石油储罐等金属结构物的电化学腐蚀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阳极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由阳极主体和填充料3组成,阳极主体由铜导线1和包覆在铜导线1外层的高分子导电材料2组成,填充料3是焦炭,它是在阳极主体敷设时填充在高分子导电材料2的外层处。
为了节省填充料3和防止填充料3的流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填充料3的外层增设护套4。护套4可由涤纶、腈氯纶或锦纶材料制成的织物,或者由其它不影响电性能的材料制成。填充料3可选用纯度高达90%以上的焦炭,这种焦炭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降低柔性防腐阳极的接地电阻,并对铜导线1和高分子导电材料2起保护作用。
所述的高分子导电材料2(如导电橡胶或导电交联聚乙烯塑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样可利于阴极保护电流的输出;又因其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这样可利于降低接触电阻并方便施工。该高分子导电材料还具有极佳的耐高低温性和耐紫外线能力,从而可提高其使用寿命。
本发明适用于地下钢质管道及石油储罐等系统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可组成一套敷设于被保护物附近的分布式柔性辅助阳极。
本发明提供的带填充料的柔性防腐阳极在实际使用时,可敷设在被保护物(例如钢质管道或石油储罐)附近,钢质管道可同沟敷设、石油储罐在罐底,采用类似埋地电缆的施工工艺,较为简易。该柔性防腐阳极作为辅助阳极,可与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的电源设备的正极相连,被保护物与电源设备的负极相连。电源设备的正极流出的保护电流通过柔性防腐阳极,经由土壤均匀地流向被保护物,从而控制被保护物遭受电化学腐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贝基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贝基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71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