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清除蓝藻用的蒙脱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8810.9 | 申请日: | 200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7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严春杰;梅娟;朱小燕;余洪杰;冯亮;肖国琪;马睿;海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5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除 蓝藻 蒙脱石 复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清除蓝藻的蒙脱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主要用于水污染的治理。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释放出有毒物质,使水体腥臭难闻,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活生产,因此如何治理蓝藻污染成为当今国内外努力探索的一大难题。
目前,清除水域中蓝藻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化学法等。
物理法主要采取超声破坏、机械清除等措施,如沈银武等的《富营养湖泊滇池水华蓝藻的机械清除》,“防止蓝藻水华发生打捞蓝藻的方法”(申请号200710023918.8),“蓝藻清理机”(专利号ZL200720128782.2)等。虽然直接打捞的方法在水华蓝藻大量爆发时使用效果较好,但因藻体小,采用的捞网网目小,打捞蓝藻时易带出大量水分,因此清除蓝藻效率低,且在蓝藻浓度较低时无明显效果。另外,蓝藻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变化在水中上浮和下沉,采用物理法无法清除水体中不同深度的蓝藻。
化学法是通过投放化学药剂(统称杀藻剂)来控制水中藻类的繁殖。如裴海燕等的《臭氧杀藻特性试验研究》、况琪军等的《一种新型消毒剂的杀藻研究》等。该法简单易行,清除蓝藻效果明显,但它用量大且不可避免地将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平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非常严重,而且难以消除。
生物法主要采用微生物防治、食藻生物、水生植物抑制等方法。如“复合微生物处理湖泊蓝藻的方法”(申请号200710025128.3),“一种控制蓝藻水华的方法”(申请号200410012928.8),“凤眼莲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藻”(申请号01108743.9)等。该法既受环境条件影响也可能对生物群种结构、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清除湖中的污染物,有反弹现象,且较难在短时间内体现其效果。
物理化学法是利用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作用来清除蓝藻,如华中科技大学廖兴盛等的《UV-C光催化纳米TiO2对蓝藻生长影响的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尹海川的博士学位论文《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抑杀蓝藻生长的研究》等都采用二氧化钛清除蓝藻,然而使用超细粉体TiO2处理废水存在着易凝聚、难回收、成本高等缺点,同时悬浮粒子对光线的吸收阻挡影响了光的辐射深度,影响光催化效果。专利ZL200410067260.7采用在蓝藻水域中的搅拌机运行时喷洒净水剂,其特征是净水剂由膨润土、聚合氯化铝、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复配组成,利用膨润土的吸附性和聚合氯化铝、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絮凝作用清除蓝藻。用该配方做清除蓝藻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净水剂清除水中蓝藻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蓝藻的去除能力高、去除速率高的清除蓝藻用的蒙脱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清除蓝藻用的蒙脱石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成份包括二氧化钛、蒙脱石和聚合氯化铝,二氧化钛与蒙脱石的配比为1~3mmol∶1g,聚合氯化铝与二氧化钛的重量比值为0.05~1。
上述的清除蓝藻用的蒙脱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二氧化钛溶胶:向无水乙醇中加入钛酸丁酯,使无水乙醇与钛酸丁酯的体积比为(2~7)∶1,搅拌5~10min后,加入硝酸调节pH=1~3;再滴加蒸馏水,使蒸馏水与钛酸丁酯的体积比为(0.2~0.6)∶1,搅拌5~10min后得透明的二氧化钛溶胶;
2)制备蒙脱石/二氧化钛复合物溶液:在搅拌的同时,按钛酸丁酯与蒙脱石的配比为1~3mmol∶1g,将蒙脱石加入到步骤1)制备的二氧化钛溶胶中,得蒙脱石/二氧化钛复合物溶液;
3)在搅拌的同时,取聚合氯化铝,使聚合氯化铝与二氧化钛的重量比为0.05~1(钛酸丁酯与二氧化钛的摩尔量相同);将聚合氯化铝溶于水配成质量分数为30%~70%的溶液,滴加到步骤2)制备的蒙脱石/二氧化钛复合物溶液中;继续搅拌1~3小时后,形成凝胶;将凝胶置于65~80℃烘箱中烘干,研磨,即得清除蓝藻用的蒙脱石复合物(蒙脱石负载聚合氯化铝/二氧化钛复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88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能擦钢笔水的墨水瓶盖
- 下一篇:底流式自控餐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