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0533.5 | 申请日: | 200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0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玉伦 |
主分类号: | C09K8/52 | 分类号: | C09K8/52;C09K8/536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守忠 |
地址: | 130022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田 井下 动态 除垢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具体涉及进入中晚期采油的油水井的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
背景技术
因为中晚期采油的油井,不能自喷,只能采取向井下注水或加入三元复合液,来提高出油率,在油田井下采出液中含有大量的钙、镁、铁离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井下金属设备的腐蚀破坏。由于油田井下的水质硬度很大,所以油泵螺杆就形成沉积水垢,因此造成井下油泵的转子结垢,磨损定子,使转子与定子咬合不严,产生漏油,严重影响出油率。这也是全世界油田的一个难题。
由于油田井下水质的硬度很大,所以在40℃时就会造成螺杆沉积水垢,每口油井每年至少要检修一至二次,严重的二至三个月就要检修一次。每次检修时,需要把油泵从井下提升到地面进行修复或更换,一口油井一次的检修维修费用就需要12万元,还要停产7天。大量的油井,所花费的检修维修费用数量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就是用于油泵螺杆的阻垢除垢,从而解决了井下油泵从井下提升到地面进行修复或更换,经常检修检修和停产维修的难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可抑制水垢和腐蚀的发生。该材料在慢慢释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胶态负离子与采出液中的阳性的钙、镁、铁离子络合螯合,产生了吸附作用,并且能吸附在这些离子的晶体表面,使晶格的定向生长受到干扰,造成晶格畸变,很难形成完整的晶体。
为了解决油田井下油泵螺杆转子和定子产生水垢及腐蚀破坏,影响采油工作正常运行,按每口油井的具体条件,计算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的长度或重量,然后将其投入油管的套管中下到井下,以油井的深度计算,本发明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用量的长度为50-100M。一次只需要费用1.30万元,该材料在8个月至12个月期间内能缓慢地释放,其阻垢率可达80%以上。
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不仅适用于油田机械采油的油水井;而且还可以应用于中央空调,地热,集中供热的管道系统。
本发明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为玻动态的形状为中空的圆柱体,其中内直径为10cm,其外径为16cm,长度为20cm;该材料的原料组成及重量百分比为:
硅粉 35-45%
碳酸纳 35-45%
硫酸钾 9-10%
三聚磷酸纳 10-10.5%。
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的制作方法是:
按上述原料组成及重量百分比称量原料,混合均匀,放入高温炉中,加热至1000-1500℃,熔融,使物料变成流动状液体,再倒入模具中成型,脱模,冷却,得到形状为中空的圆柱体,其中内直径为10cm,其外径为16cm,长度为20cm。
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的使用方法如下:按每口油井的具体条件,计算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的长度或重量,然后将其投入油管的套管中下到井下,以油井的深度计算,本发明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用量的长度为50-100M。
有益效果:根据油田井下的实际情况,利用本发明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经过对二口油井使用的实验的统计,结果表明其阻垢除垢,消除氯根,铁等离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用发明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材料前的总硬度为13.1毫克当量/升,使用本发明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材料后的总硬度下降到3-4毫克当量/升;氯根由37.15毫克/升5-7毫克/升,铁离子为于0。详见表1。
使用本发明的一种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以前,规模油田按每口井每年检修一次计算,一口井一年即可节约10万元;停产7天的损失费,按每口油井油水混合采出液为70吨/天,含油率为5%,油的销售价为4000元/吨计算,停产7天的损失费约为10万元。两项合计为20万元。
现在采用本发明的油田井下玻动态阻垢除垢材料,只需要约1.30万元,与使用本发明的阻垢除垢材料以前的检修维修费相比,规模油田其材料费用只是以前的检修维修费的6.5%;节约费用93.5%。以一万口油井计算,一年节约费用为18.7亿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玉伦,未经徐玉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05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编码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F原子浓度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