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乌头类水解单酯型生物碱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1602.4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3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宋凤瑞;辛杨;王淑敏;刘志强;刘淑莹;张语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21/22 | 分类号: | C07D221/22;A61K36/714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守忠 |
地址: | 13002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乌头 水解 单酯型 生物碱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乌头类水解单酯型生物碱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如:草乌、川乌、附子,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按化学结构可将生物碱类成分分为双酯型、单酯型、胺醇型和脂型。其中的单酯型和胺醇型为双酯型生物碱的一级和二级分解产物[1]。由于乌头属生药中的生物碱以双酯型为主,而双酯型生物碱对心脏和神经系统有强烈的毒性,由于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稍有不慎,即造成中毒乃至致死事故[2,3],给临床用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临床应用时主要采用上述中药的炮制品。对炮制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表明:炮制品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远低于生品,而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有所增加,并且毒性大大降低[4]。但如果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控制不当,在临床上仍然会有中毒情况发生。如果可以得到仅含有单酯型生物碱的提取物,并且将这种提取物应用于临床,即可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由于单酯类生物碱又分为水解型和热解型两种,并且药理研究表明,二者的药效并不完全相同[5],有必要建立仅含有单一类型单酯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参考文献:[1]马鸿雁,李楠,杨明.乌头碱水解实验和热力学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J],2005,28(3):57~59;
[2]郭俊玲.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杂志[J],2003(6);
[3]张宏.附子、川乌、草乌、草乌叶煎煮时间、剂量与药效的相关性研究[D],2005:14;
[4]楚春莲,王萍.生品、制品草乌毒性成分变化分析.Journal of QiqiharCollege[J],2004,25(5):546;
[5]许庆轩.附子及乌头属植物中二萜类生物碱的电喷雾质谱研究[D],2004:18。)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乌头类水解单酯型生物碱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和条件如下:
以乌头属中药为原料,加入原料药的20倍水浸泡,置于高压容器内,在压力为0.05~0.17MP,温度为110~130℃,时间为10min~6h提取,将提取液浓缩,调pH=9,用乙酸乙酯、乙醚或三氯甲烷萃取,得到的有机溶剂层浓缩,干燥,得到一种乌头类水解单酯型生物碱。
有益效果:通过电喷雾质谱检测,用有机溶剂萃取后得到的水解型生物碱较纯净,用滴定法测得含量可达50%以上并且无脂类生物碱干扰。此方法方便、高效、易于操作,可用于新药开发。
附图说明
图1a是生草乌未经高压煎煮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1b是生草乌经高压提取后总生物碱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2a是制草乌未经高压煎煮的电喷雾质谱图。
图2b是制草乌经高压提取后总生物碱的电喷雾质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生草乌35g,加水700ml,置于高压容器内,在110℃、0.05MP下煎煮3次,每次2h,合并3次提取液,浓缩,调pH=9,用乙醚、乙酸乙酯或氯仿萃取,得到的有机溶剂层浓缩干燥,即得较纯净的水解型单酯生物碱,用滴定法测得总碱含量为57.98%。图1a是生草乌未经高压煎煮的电喷雾质谱图。可以看出生草乌中含有的双酯型生物碱包括乌头碱(m/z646)、3-去氧乌头碱(m/z630),单酯型生物碱为去乙酰乌头碱(m/z586),脂型生物碱包括8-亚油酰-苯甲酰乌头原碱(m/z866),8-棕榈酰-苯甲酰乌头原碱(m/z842)。图1b是生草乌经高压提取后总生物碱的电喷雾质谱图,未检测到双酯型及脂型生物碱,而主要含有水解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m/z604)和苯甲酰中乌头原碱(m/z590)。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16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