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支架及安装有该支架的基板安装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4352.X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0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朱模澹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2 | 分类号: | F24C7/02;F24C1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庞学欣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装有 安装 装置 | ||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100)包括支架本体(110)和固定部;其中支架本体(110)上形成有能够插入基板(200)一侧的基板插入槽(120);固定部设置在支架本体(110)上,用于将上述安装有基板(200)的支架本体(110)固定到相对物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插入槽(120)设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包括固定突起(130)和防脱肋(140);其中固定突起(130)能够插入在相对物上形成的固定孔(310)内;防脱肋(140)能够在固定突起(130)插入在固定孔(310)内的状态下防止固定突起(130)从相对物上脱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脱肋(140)能够向与固定突起(130)插入固定孔(310)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脱肋(140)是从固定突起(130)的前端延伸而形成,并在固定突起(130)插入固定孔(310)的状态下紧贴在相对物的一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还包括在固定突起(130)固定在相对物上的状态下,用于沿固定突起(130)插入固定孔(310)的方向施加外力的支撑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部为能够向固定部固定到相对物上的方向施加弹性力的支撑肋(15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肋(150)是从支架本体(110)的一侧面至少一部分向固定部插入相对物的方向延伸而形成,且与固定部的部分结构相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100)还包括在固定部固定在相对物上的状态下,用于防止支架本体(110)以固定部为中心进行旋转的防旋转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旋转部为从支架本体(110)的一侧面上向固定部固定到相对物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防转突起(16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当固定部固定在相对物上时,所述的防转突起(160)插入在相对物上形成的插入孔(320)内。
12、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100)包括支架本体(110)和固定突起(130);其中支架本体(110)上形成有能够插入基板(200)一侧的基板插入槽(120);固定突起(130)设置在支架本体(110)上,并且能够插入在相对物上形成的固定孔(310)内,而且一侧插入在基板插入槽(120)内的基板(200)与相对物间的距离能够进行调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插入槽(120)相隔间距设有多个,其能够在固定突起(130)插入固定孔(310)的状态下调整基板(200)与相对物之间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100)还包括防脱肋(140),防脱肋(140)是从固定突起(130)的前端延伸而形成,其能够在固定突起(130)插入固定孔(310)的过程中发生弹性变形,而在固定突起(130)插入固定孔(310)中之后紧贴在相对物的一侧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100)还包括支撑肋(150),支撑肋(150)是从固定突起(130)的底部延伸而形成,其能够沿固定突起(130)插入固定孔(310)的方向弹性支撑住支架本体(110)。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100)还包括防转突起(160),防转突起(160)能够插入在相对物上形成的插入孔(320)内,以防止在固定突起(130)插入固定孔(310)的状态下支架本体(110)以固定部为中心进行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435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