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水回灌循环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5234.0 | 申请日: | 200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8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娇娜;刘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娇娜 |
主分类号: | F24J3/08 | 分类号: | F24J3/08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廷玉 |
地址: | 053000河北省衡水***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水 循环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循环利用的方法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地下水回灌循环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一次性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利用,能源越来越少,且开采成本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可循环利用的能源的开发。根据地下水温度与地表温度的差异,利用夏天地下水温度低于地表空气温度、冬天地下水温度高于地表空气温度以及深层地下水水温高的特点,人们发明了地下水空调,开始使用的地下水空调将地下水进行热交换后,排入下水道,虽然节约了能源,但造成地下水的浪费,尤其对于深层地下水来说,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并且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后来人们计划将地下水抽出进行热交换后回灌到相同的地层,因为在进行热交换过程中,地下水不与外界接触,因此不会造成水质污染,也不会造成地下水浪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具有一定的压力,抽水容易,而回灌困难,抽取出来的地下水往往不能如数回灌到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将抽取的地下水全部回灌至取水地层且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地下水回灌循环利用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地下水回灌循环利用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地下水回灌循环利用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第一步,确定井孔位置并钻井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情况,确定抽水井的深度,并钻抽水井井孔,在抽水井的降水影响半径内钻与抽水井的深度相同的回灌井井孔;
第二步,吊装井管,按沉淀管、滤水管和井壁管的顺序将井管对接固定后放入已经钻好的抽水井井孔和回灌井井孔内;
第三步,填充滤料,根据滤水管所处砂层的地质构造,选取滤料规格,在井管与井孔间填充选取的滤料;
第四步,封并,在所述的滤料上部填入粘土;
第五步,洗井,对抽水井和回灌井清洗,直至水清砂净;
第六步,安装抽水设备和回灌设备,在所述的抽水井和回灌井中分别安装抽水设备和回灌设备,所述的抽水设备和回灌设备通过热交换设备连接。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在所述的回灌井中安装抽水设备,在所述的抽水井中安装回灌设备;
当所述的滤水管所处砂层为粉砂时,所述的滤料为细砂,在洗井后和安装抽水设备和回灌设备前进行下列操作步骤:
步骤一、在所述的抽水井内安装抽水泵,在所述的回灌井内设置有与压力泵连接的空心钻具,该空心钻具的端部深入液面下,
步骤二、开启所述的抽水泵,向上抽水,同时通过所述的空心钻具向回灌井内注入液态二氧化碳或者10-100大气压的水,直至抽水泵抽上来的水中不含粉砂且水清砂净为止,
步骤三、在所述回灌井内安装抽水泵,在所述的抽水井内设置有与压力泵连接的空心钻具,进行步骤二的操作;
所述的滤料高出滤水管上沿的高度大于成井段的10%;
在所述的滤水管周边缠绕有滤网;
所述的滤网为双层,滤网规格为60-120目;
所述的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的距离为抽水井的降水影响半径的1/8-3/5。
本发明所提供的地下水回灌循环利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在抽水井的降水影响半径内钻与抽水井的深度相同的回灌井井孔,使得在抽水和回灌过程中,形成一个循环的回路,地下水在地下流动过程中,降温或升温;由于在封井后再进行洗井,使得在洗井过程中,不至于通过井管与井孔间漏气,能够产生更大的压力,洗井时间短且更加彻底;由于抽水设备和回灌设备通过热交换设备连接,使得地下水不与外界接触,回灌后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二,由于在所述的回灌井中安装抽水设备,在所述的抽水井中安装回灌设备,在使用抽水井抽水一段时间(例如一年)后,可以利用回灌井抽水,而利用抽水井回灌,这样使得回灌更加容易;其三,由于当所述的滤水管所处砂层为粉砂时,所述的滤料为细砂,在洗井后和安装抽水设备和回灌设备前进行下列操作步骤:
步骤一、在所述的抽水井内安装抽水泵,在所述的回灌井内设置有与压力泵连接的空心钻具,该空心钻具的端部深入液面下,
步骤二、开启所述的抽水泵,向上抽水,同时通过所述的空心钻具向回灌井内注入液态二氧化碳或者10-100大气压的水,直至抽水泵抽上来的水中不含粉砂且水清砂净为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娇娜,未经刘娇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52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使用方便的手提袋
- 下一篇:负载型单金属加氢催化剂的水热沉积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