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增压降温供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5322.0 | 申请日: | 200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曹天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天宏 |
主分类号: | F24D3/02 | 分类号: | F24D3/02 |
代理公司: | 山西科贝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乐中 |
地址: | 030001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增压 降温 供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暖通空调技术领域,主要涉及室外热源压力不足、且需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时,局部供热系统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公知在某供暖区域之内,若局部用户要将主要以对流方式供暖的常规供暖改变为,降温供热或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的供热模式,可以分别在局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路的始末段,增设联通供回管路的旁通回路、和使系统的部分回水经该旁通回路混入系统供水管路的混水泵,以及在系统中增设相应的管路控制调节部件,可以为需要较低水温供热的局部用户,提供相应合格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该方案适应了在常规模式供热环境中,局部改变降温供热模式的情况。可以在室外系统基本不作改变的情况下,以较低的系统改造成本,满足局部用户改善供热模式的需求。这种办法比换热器改造方案经济,深受有此需求用户的欢迎。
在工程实践中,往往还会有室外常规供暖热源压力不足的情况。这时,对于室外热源压力不足的外部环境,用户常常难于或无力改变。因为,室外热源压力的提高,要依靠供热区域热源设备的改造、整体的规划与实施等外部条件的改变或配合,而整体局面的改观有时会落后于局部需求的增长。局部供热系统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正常的热源供应,就势必需要自身提升热媒的供给压力,以满足局部供热系统的压力需求。
因为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模式的供水温度较低,其供水温度一般为50℃;且供回水温差较小,一般为10℃,即回水温度为40℃。而常规的供暖模式是供水为95或85℃,回水是70℃或60℃。要同样满足用户的供热要求,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就需要增加系统的循环水量。在带有回水旁通回路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中,这部分增加的循环水量是来自系统的回水管路。
当局部用户有以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模式提供供暖的需求,又面临室外常规供热热源压力不足时,其工作的情况就会有所变化。此时,在供水需要提升压力的同时;部分应该混入供水的回水,因为来自回水管路,同样也会产生增加压力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压力的水流量,就是室外的供水量,与需要以回水方式混入供水的回水量,两项相加之和的总量。在这种条件下的总量,一般可以达到主要以对流方式提供热量的常规供暖用水量的2.5倍左右。
显然,据此流量增加压力所需要的动力消耗,随系统高度的增加,就要迅速增加,其供暖运行的费用将会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需要降温供热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模式,就会给用户带来较大使用成本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室外常规供热热源压力不足、且室内系统需要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时,可以较低成本运行的供热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建筑增压降温供热装置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具体内容是,建筑增压降温供热装置包括,与室外供回热媒管路相联的室内供回热媒总管;与室内供回热媒总管分别相联的室内供热系统;供热系统含联通室内供回热媒总管的始末端的回热媒旁通回路,与室内供回热媒总管分别相联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负荷终端,接于供热系统之中、提供使旁通回路的回热媒与供热媒总管供热媒混合、并使混入的回热媒在供热系统中循环工作的动力的混热媒泵,以及接于供热系统之中、相应热媒供热控制调节部件。同时,还需要在室内供热媒总管与供热系统的供热媒管路之间,串联接入增压热媒泵;在室内回热媒总管与供热系统的回热媒管路之间,串联接入、可以维持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供热系统,在正常工作压力的减压管路段。这样,增压热媒泵补足了室外供热媒总管压力缺失的部分,使室内供热媒的压力达到了位于系统所在位置正常工作的压力;减压管路段建立了系统与室外回热媒总管的联接;并以压力隔断的方式,维持了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系统内,已由增压热媒泵建立起来的室内系统工作压力;从而使供热系统成为在本循环范围内的有限封闭环路,维持了供热系统处于正常工作压力状态。使混热媒泵仅承担将部分回热媒与进入供热系统的供热媒进行混合、并使混入回热媒在供热系统中循环的任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天宏,未经曹天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53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DI三聚体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风机用调谐质量阻尼器减振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