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频带接入切换方法、终端和基站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5875.6 | 申请日: | 200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3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于萍;夏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W72/14;H04W7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芳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频带 接入 切换 方法 终端 基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频带接入切换方法、终 端和基站。
背景技术
前向控制信道(以下简称:控制信道)用于传输接入许可、资源指配、 ACK应答和功率控制等消息,在每一帧均进行传输。在超移动宽带(以下简 称:UMB)系统中,控制信道包括用于传输资源指配和接入许可等消息的前 向共享控制信道(以下简称:F-SCCH)以及其它信道。其中控制信道占用的 资源数目和位置信息在前向辅广播控制信道(以下简称:F-SBCCH)中传输。 F-SBCCH中每2个超帧(50帧)传输一次该信息,在此期间分配给控制信 道的资源保持不变。由于控制信道中其它的子信道占用的资源数基本不变, 因此控制信道的资源数与F-SCCH所携带的最大信息数有关。
F-SCCH信道由多个控制块(以下简称:block)连接而成,每个block 采用相同的编码调制方式,并经过目标终端的终端标识(以下简称:MACID) 扰码,经整个控制信道符号交织后传输。F-SCCH信道包含多种block,这些 block的长度相差较小,为了简化系统,所有block通过补零的方式扩充到统 一的长度,并连接成block序列;如果发送的block的个数小于系统给定值, 则通过在block序列后补零以达到需要的长度。该信道包含前反向资源指配 信令、反向接入确认信令和广播/多播信令等每个物理帧(时隙)都可能出现 的信令。
在现有的UMB系统中,基站只拥有一个较窄的频段资源,因此所有接 入的终端均在唯一的频带内,应用该频带的频域资源进行相关业务。但鉴于 将来的发展趋势,基站将拥有一较宽的频段资源,因此有可能会分成多个频 带来工作;例如系统有100M的带宽,若将每个频带设置成为20M,则可以 将整个带宽分成5个频带来工作,每个频带间彼此独立,均有自己的控制信 道区和数据区。但由于终端接入存在随机性,而且每个终端数据量也同样存 在随机性,因此将造成不同频带的负荷存在较大差异;若不能在频带间对终 端的接入进行调度,将造成系统资源的严重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频带接入切换方法、终端和基站,用以实现灵活 地调度终端到资源相对空闲的频带上,从而有效利用系统的频带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包括:
接收频带切换指示消息,所述频带切换指示消息携带有目标频带的标识 信息;
通过所述频带切换指示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目标频带,建立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频带切换指示消息,所述频带切换指示消息携带有 目标频带的标识信息;
第一连接模块,用于通过所述频带切换指示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目 标频带,与基站建立连接。
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下发模块,用于下发频带切换指示消息,所述频带切换指示消息携带有 目标频带的标识信息;
第二连接模块,用于通过所述频带切换指示消息中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目 标频带,与终端建立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频带接入切换方法、终端和基站,当基站具有多个 工作频带,且在各频带间负荷不均衡时,灵活地调度终端到资源相对空闲的 频带上,从而有效利用系统的频带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一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二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三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四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五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一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二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三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四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五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频带接入切换方法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58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