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薯类原料制备乙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6217.9 | 申请日: | 200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7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岳国君;郝小明;杜金宝;于天杨;武国庆;高士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7/06 | 分类号: | C12P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程荣逵 |
地址: | 100005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薯类 原料 制备 乙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乙醇的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是关于采用薯类原料制备乙醇 的方法。
背景技术
薯类,例如红薯、马铃薯、木薯等,富含淀粉,因此广泛用于发酵制糖、 制淀粉等领域。
木薯是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温带一年生薯属灌木,原产于南美洲,适 宜在平均温度为25-29℃、年均降水量1000-1500毫米的低纬度地区生长。 大约在1820年前,木薯传到中国南方,主要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种植,现 在逐渐扩大到云南、福建、贵州等省。木薯分为两类:苦味木薯(有毒木薯) 和甜味木薯(无毒木薯)。新鲜的木薯块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水,其次是碳 水化合物,还有一些含量较少的蛋白质、脂肪和果胶。鲜木薯淀粉含量达到 25-30重量%,干木薯淀粉含量为70重量%左右。
由于木薯的块根较大,在采用木薯原料酶解、发酵制备乙醇之前通常需 要对木薯原料进行粉碎,以破坏木薯的组织结构,从而使微小的淀粉颗粒能 够从木薯块根中解体、分离出来。为了提高糖分的抽提率,需要使木薯组织 的解体更充分、更细小,使淀粉颗粒的分离更彻底。现有技术的采用木薯制 备乙醇的方法中,所述木薯的粉碎方法通常包括将木薯与水混合后进行粉碎 得到粉碎产物。采用现有的粉碎方法消耗水的量较大,为了保证得到的粉碎 产物中对木薯颗粒的粒度要求,采用现有的粉碎方法消耗的能量较大,设备 的利用率低。
由于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目前绝大部分 乙醇厂排放的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直接向外排 放,对当地和下游的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的处理方法有:1、焚烧法,即将 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浓缩后进行焚烧,该方法的缺点为焚烧后容易 造成二次污染;2、用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发酵制备沼气,该方法 的缺点为投资大和控制技术要求高。
因此,目前通常采用回收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中的固体残渣作 为饲料来处理废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废液过滤去水,得到滤饼;之后对 滤饼进行烘干。该方法是一种投资少、容易操作并且对环境友好的薯类原料 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的处理方法,但是,采用该方法的能耗较大,并且该方 法过滤去除的水中杂质较多对压榨设备的磨损严重,增加了维护成本,并且 去除的水中化学需氧量值(COD值)较高,环境压力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的采用薯类原料制备乙醇的方法中粉碎薯类 原料的方法消耗水的量较大,消耗的能量较大,设备的利用率低的缺陷以及 克服现有的从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中回收固体残渣的方法存在能 耗大的缺点,提供一种粉碎薯类原料的消耗水的量较小,消耗的能量较小, 设备的利用率高的以及从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中回收固体残渣的 能耗小的采用薯类原料制备乙醇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的采用薯类原料制备燃料乙醇的方法中 对于粉碎薯类原料的方法,无论薯类原料是鲜木薯还是干木薯,均需在粉碎 前将木薯原料与水混合(木薯原料的鲜重与水的重量比通常为1∶1)后进行 粉碎,粉碎过程中消耗水的量较大,因而,粉碎产物的量也相应较多,粉碎 产物的储存问题也较难解决。此外,现有技术的粉碎的方法通常为二次粉碎, 即,在将薯类原料与水混合后先进行一次粉碎,将得到的一次粉碎产物再次 进行二次粉碎,而得到最终的粉碎产物。在采用现有的二次粉碎方法粉碎得 到的粉碎产物中薯类原料颗粒的粒径大小不均匀,且颗粒粒度较大;若为了 保证得到的粉碎产物中木薯颗粒的粒度能够达到一定要求,则采用现有的粉 碎方法的粉碎时间会延长,因而消耗的能量较大,设备的利用率低。
此外,本发明的发明人对现有的从薯类原料发酵制备乙醇的废液中回收 固体残渣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现有的方法中,废液除水后得到的 滤饼的含水量通常高达75重量%以上,并且现有的方法也无法进一步降低 滤饼的含水量;从而使后续烘干过程中所需的能耗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62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