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发送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7205.8 | 申请日: | 200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9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程型清;李瑞锋;胡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1 | 分类号: | H04B7/01;H04B7/06;H04B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一斌;王 琦 |
地址: | 10008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移动 环境 数据 发送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高速移动环境下 的数据发送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用户受到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尤其当移动台高 速运动时,同一子帧内的信道变化较快,造成联合检测的误差较大,即使使用 相位校准技术(POC),也不能完全纠正。
另外在TD-SCDMA系统中,采用智能天线波束赋型的方法跟踪用户,由于 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在下行链路上,利用上行接收信号计算的波束赋型因子 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从而使波束赋型不准。这样会导致在高速环境中系统性能 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用户的通讯质量。
而一般地,高速铁路等环境中移动台的移动速度可达300km/h~500km/h。 假设移动台的移动速度为300km/h,系统工作的载频为2GHz,则最大多普勒频 移可达fm=v*fc/c=555Hz,从而会导致在接收端严重影响信号检测质量。在现 有的TD-SCDMA标准中,采用智能天线波束赋型的方法跟踪用户,目前支持 的移动台的最高移动速度是120km/h。
经查新,申请号200610164504.2提出了一种向高速移动的交通工具提 供宽度通信的方法,其主要通过在WIMAX基站之间布置WLAN热点,当 交通工具的速度高于一定阈值时,使用WLAN热点建立与交通工具间的通 信。申请号200510124308.8提出了一种高速移动下正常通信的方法,主要 通过在发送端发送接收端已知的信号,在接收端通过接收的已知信号对检测 结果做校准,从而提高用户的检测性能。申请号02288157.3提出了一种微 蜂窝分布式天线系统,其主要进行室内覆盖,组成部分是通过功分器得到多 个支路,从而扩大室内覆盖范围。
由上述可见,目前并没有针对时分复用、码分多址系统在高速移动环境 下正常通信的方法,特别是没有针对TD-SCDMA系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正 常通信的方法。因此,在时分复用、码分多址系统中,移动台由于高速移动 状态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将导致系统性能恶化,完善高速移动环境中的无线 覆盖,必须提出有效的技术手段,遏制多普勒效应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发送方法及系统,能 够遏制高速移动环境下多普勒效应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完善高速移动环 境中的无线覆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a、根据多个射频通道组接收所述移动台的上行数据信号,计算所述多个射 频通道组中每个射频通道组上的信道因子;每个射频通道组包括至少两路射频 通道;
b、根据所述每个射频通道组上的信道因子确定最佳射频通道组;
c、为所述最佳射频通道组中的至少两个射频通道分配发射功率,并在所述 最佳射频通道组中的至少两个射频通道上发送下行数据信号,且所述至少两个 射频通道相互间隔预设的时间间隔进行信号发送。
较佳地,所述射频通道组中的每路射频通道间的相关系数不大于1/e。
较佳地,所述步骤b包括:
对所述每个射频通道组的信道因子进行相关处理,得到所述多个射频通道 组中所有射频通道的空间相关矩阵
对空间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确定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Wk;
对特征向量Wk中的元素取模,并将模值最大的N个元素所对应的射频通 道组确定为最佳射频通道组,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72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连续功能的治疗装置
- 下一篇:用于承印物处理机器的显示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