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流输电线路雷电绕击与反击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8558.X | 申请日: | 200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0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束洪春;张广斌;王永治;程春和;孙涛;彭仕欣;张加贝;朱子钊;朱盛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08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650093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流 输电 线路 雷电 反击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流输电线路雷电绕击与反击的识别方法,属于电力系统雷电电磁暂态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雷云放电时在导线或电气设备上形成雷电过电压,分为直击雷和感应雷过电压[1]。直击雷过电压可能达到很大的幅值,即便是绝缘强度很高的特高压输电线路,仍会因绝缘子的闪络而引起雷击跳闸事故。直击雷故障分为绕击、反击两种,绕击是雷电绕开避雷线直击于输电线上,而反击是雷电直击于避雷线上或杆塔上,由于杆塔接地电阻存在,塔顶电位瞬间突增导致绝缘闪络[2]。因两种雷击故障的产生机理不同,故而防护措施也不相同。只有正确的完成判断,交流线路防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3]。然而,目前对输电线路的雷电绕击、反击故障的辨别十分困难。国外对雷电绕击、反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杆塔设计领域,而国内大部分是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由人为判定,其存在的误差较大。此外,也有提出通过在杆塔安装磁带测量装置辨别雷电绕击、反击故障[4],但实现起来较为不便。
研究改善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的雷电特性,是当前我国高压输电工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提出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使其能在对雷击故障进行故障点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准确辨别出雷击故障的类型,将为线路防雷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为线路的运行与维护提供参考。随着对行波保护与暂态保护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关注雷电故障与非雷电故障的区分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7-14],但对于雷击故障中绕击、反击的区分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振亚.特高压电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刘振亚.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研究成果专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何金良,高玉明.过电压防护及绝缘配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齐冲.高压输电线路的雷电绕击、反击识别[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5]邓捷.输电线路高杆塔波阻抗及反击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张颖.500kV进线段开关雷电过电压防护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5
[7]司大军,束洪春,陈学允,等输电线路雷击的电磁暂态特征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7):64-69.
[8]董杏丽,葛耀中,董新洲.行波保护中雷电干扰问题的对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9):74-78.
[9]王钢,李海锋,赵建仓,等.基于小波多尺度的输电线路直击雷暂态识别[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4):139-144.
[10]李海锋,王钢,赵建仓.输电线路感应雷击暂态特性分析及其识别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3):114-119.
[11]詹花茂,李成榕,等.采用MOA的输电线路雷电响应分析模型[J].高电压技术,2004,30(8):1-2.
[12]段建东,任晋峰,张保会,罗四倍.超高速保护中雷电干扰识别的暂态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23):7-13.
[13]The IEEE Working Group.IEEE Guide for Improving the Lighting Performance ofTransmission Lines.New York:IEEE Press,1997.
[14]M A Al-Tai,H S B Elayyan.The simulation of surge corona on transmission lines.IEEETrans.PD,Vol.4,No.2,Apr.1989,pp.1360~1368.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在对雷击绕击交流输电线路造成反击故障及绕击故障的电磁暂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交流输电线路反击故障与绕击故障的识别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85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