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早抽薹的当归育苗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8615.4 | 申请日: | 200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2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薛润光;杨少华;郭承刚;罗洁;和寿星;赵菊;李国庆;陈翠;杨丽云;吕丽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1/00;A01C1/02;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674100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早抽薹 当归 育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早抽薹的当归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当归[Angelicae sinensis(Oliv.)Diels]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别名秦归,主产于甘肃、云南、陕西、四川等省,是我国常用中药材,素有“十方九归”之称,常用于老年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病症、肌肉组织病症等的治疗与预防。常规当归生产周期为3年,第1年6~7月播种育苗,10月下旬挖苗贮藏,第2年3~4月移栽定植,秋季收获肉质根作药用,第3年留种母株开花结实,收获种子。常规当归种苗在第1年冬季贮藏期经过低温春化阶段,加之近年来气候变暖、干旱加剧等原因导致播种节令把握不准,使种苗大小难以控制,造成当归早抽薹现象越来越严重,一般早抽薹率为20%~40%,严重地块抽薹率达70%以上。抽薹后当归肉质根木质化,失去商品价值,给农民生产和经济收入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控制提早抽薹,是提高当归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目前当归抗早抽薹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方法有繁育良种,选择高海拔地区育苗以控制幼苗大小,用遮阴、控施氮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高密度种植、中期留小苗、拔除抽薹苗等,但是这些方法抗早抽薹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当归种苗经过了低温春化阶段,使其具备了早抽薹的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当归生产中的早抽薹问题,提供一种避免种苗低温春化阶段的抗早抽薹当归育苗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包括整地理墒、种子处理、播种及苗期管理、炼苗假植等步骤,其特征是早春增温育苗,初夏移栽定植。这样避免了传统育苗过程中的低温春化阶段,抑制了当归的早抽薹。
下面结合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内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整地理墒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土壤结构好,水源方便的平地或缓坡地,翻犁除杂后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1.5~2吨、三元复合肥20~30千克,翻挖拌匀,根据地块形状和坡向理墒,一般以墒长8~10米,墒宽1.2~1.5米,沟深0.25~0.3米为宜。
2、种子处理
选择成熟度高、纯净度高、发芽率高、发芽势好的头年生产的种子,晒种1~2天后适当揉种,去除侧翼,以30~35℃温汤浸种36~48小时,浸种时加0.5%多菌灵或敌克松。捞出种子后拌入细火烧土,于20~25℃条件下催芽,经常摊开搅拌种子,60%种子露白后播种。
3、播种及苗期管理
播种时间以1~3月为宜,播前先把墒面浇透,再喷施敌克松500~800倍液于墒面。每亩播种量控制在3~5千克,力求撒匀。播后盖火烧土0.3~0.5厘米,并均匀覆盖松毛,浇透水后,平铺黑地膜并加盖拱膜和遮阴网,拱高要求0.35~0.5米,拱间距0.7~0.8米。保持苗床内昼温15~25℃,夜温5~10℃,遮阴率70~90%,白天高温时适当打开薄膜通风,经常浇水保持墒面湿润。苗出齐后除去松毛,育苗期间人工除草1~2次,每月喷施多菌灵、敌克松、敌杀死等农药1~2次防治病虫害。每月喷施总含量25%的三元复合肥500倍液一次。
4、炼苗假植
育苗50~60天,当归苗长至二叶一心时,外界气温已开始升高,可保持遮荫,逐步揭开塑料薄膜炼苗,但要严防倒春寒为害。苗龄70~80天进行营养钵假植,集中管理,前期适当遮荫。在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地方也可直接移栽定植。
移栽时间视苗情、墒情、雨情而定,一般在5月底~6月初可进行移栽,原则上以进入雨季为宜。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和复合肥50~80千克作底肥,旺长期每亩施用尿素15~20千克作追肥。采用地膜覆盖方式种植,种植密度在7000~8000株/亩为宜。栽后必须及时浇足定根水,确保成活,成活后按常规种植方式管理。当年11月即可收获,抽薹率低于0.1%,亩产量500~1200千克,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不低于传统种植方式。并可达到当年播种、当年移栽、当年收获的效果,找到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抗早抽薹当归育苗方法,具有育苗可控性高、实用性强、提高土地利用率、移栽定植的扩张到海拔2100米~3100米的地区,有利于大面积推广且产量高、药材质量好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86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