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桩加锚基坑支护工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9682.8 | 申请日: | 200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革;陈绍炳;陶红雨;童宏伟;袁志明;朱其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环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34;E02D5/76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桩加锚 基坑 护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加锚基坑支护工法,属于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基坑支护体系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各自的适用范围也不同。其中,桩加撑支护体系比较常用,但其含有大量内支撑,不便于挖土、结构施工,影响了施工进度,同时也给后续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施工进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且可降低造价的桩加锚基坑支护工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桩加锚基坑支护工法,包括:a.根据桩位平面图,进行桩位放样后,再进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形成挡墙;b.挖土至压顶梁底标高;c.凿钻孔灌注桩至设计标高;d.在各相邻钻孔灌注桩之间的土层内进行第一排锚杆施工;e.压顶梁施工;f.挖土至第二排锚杆施工位置;g.进行第二排锚杆施工;h.根据不同的设计情况,可重复f和g的工序至最后一排锚杆;i.挖土至基坑底部。
根据基坑所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层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等条件,要求用水泥搅拌桩作止水帷幕时,就应在所述钻孔灌注桩施工之前,先进行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形成止水帷幕。
所述第一排锚杆、第二排锚杆为预应力锚杆。
本发明桩加锚基坑支护工法在基坑开挖工程中有效的结合了钻孔灌注桩施工和锚杆施工,免去了大量内支撑,给挖土提供了开阔的工作面,给机械化施工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在后续的地下室施工中,无须处理支撑止水、换撑、拆撑处理,方便了施工,加快了进度,降低了造价。
具体来讲,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受力合理。能充分利用土体的抗剪强度以平衡结构物的拉力。而不象传统的桩加撑结构那样依赖自身的重力和抗力来平衡拉力。
因而能大量节约工程投资,降低工程造价。
(2)主动抗衡。预应力锚杆一经实施,即能提供足够的抗力,有效地限制土体的位移。而传统的支档结构桩加撑为被动受力结构,要在土体发生位移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改善土体的应力状态。使锚固范围内土体处于压应力区,增加了土体的稳定性,并能提高软弱结构面或滑移面上的抗剪强度。
(4)桩加锚,锚杆锚固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从而获得最佳的稳定效果。
(5)施工过程中当地层条件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设计参数,更切合实际施工工况。
(6)在作用空间狭小或地理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可照常施工,无需使用大型机械。
(7)在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用锚杆取代支撑,可提供开阔的挖土工作面,给机械化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快了施工速度。
(8)桩加锚施工完后,地下室结构施工可按常规施工,无需作支撑处防水处理,换撑拆撑处理等施工后期处理,既方便了施工,又保证了质量,并加快了施工速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立面图;
图3为图1中的B-B向剖视图;
图4为水泥搅拌桩施工示意图;
图5为钻孔灌注桩施工示意图;
图6为挖土至压顶梁底标高的示意图;
图7为凿钻孔灌注桩至设计标高的示意图;
图8为第一排锚杆施工的示意图;
图9为压顶梁施工的示意图;
图10为挖土至第二排锚杆施工位置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排锚杆施工的示意图;
图12为挖土至基坑底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以下实施例所限定。
本发明桩加锚基坑支护工法实施例1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根据桩位平面图,进行桩位放样后,先进行水泥搅拌桩1的施工,如图4所示,形成止水帷幕,再进行钻孔灌注桩2的施工,如图5所示,形成护坡挡土的挡墙。
2.挖土至压顶梁底3标高,如图6所示。
3.凿钻孔灌注桩2至设计标高,如图7所示。
4.在各相邻钻孔灌注桩2之间的土层内进行第一排锚杆4a施工,且为预应力锚杆,如图1、图2、图8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环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环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96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