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体重要寄生虫抗原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2342.0 | 申请日: | 2008-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9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干小仙;王越;施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43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介梅 |
地址: | 310013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重要 寄生虫 抗原 芯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检测血清中人体重要寄生虫抗体的抗原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血吸虫病仍在我国7省市流行,有些地区出现疫情回升,据统计我国现有血吸虫感染人数达80多万。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多样化、生鲜菜肴时尚化等社会因素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一些本已基本控制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和原来较为少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曼氏裂头蚴病发生再流行或小范围暴发流行。根据2001~2004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华支睾吸虫等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上升,估计我国现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1200多万,肺吸虫、囊虫感染者200多万。1996年之前在我国大陆极为少见的广州管圆线虫病,分别在温州、福州、北京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裂头蚴病的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多。因临床上缺乏简便易行、准确的诊断试剂,寄生虫病被误诊或漏诊的现象较为普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特别是猪囊虫、曼氏裂头蚴、肺吸虫、血吸虫、广州管圆线虫、旋毛虫、棘颚口线虫、弓形虫侵入人体后,其幼虫或成虫或虫卵可移行寄生在脑、眼、肝、肺、心等人体重要脏器,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查见虫卵、幼虫或成虫等病原体虽可确诊,但是这些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多变,病原学检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脑脊液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检出率仅1~3%,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粪检阳性率仅30~50%,囊虫、曼氏裂头蚴、旋毛虫、弓形虫需组织活检病原体,当寄生在深部组织时病原学检查受到限制。因此,这些寄生虫病的病原学诊断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诊治的要求,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通常是这些寄生虫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生物芯片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集生物信息学、材料学、自动化等交叉学科的优势,能对生物信息进行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分析。生物芯片被认为是继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革命。生物芯片根据芯片上的探针不同可以分为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两大类。芯片上固定的探针是特定的基因片段,称为基因芯片。芯片上固定的探针是蛋白质或多肽类分子,称为蛋白芯片。若蛋白芯片上固定的均为特异性抗原,这种蛋白芯又可称之为抗原芯片。在临床医学中,感染性疾病免疫诊断主要依靠抗原和抗体的检测。因此,在生物芯片领域中,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考核上,蛋白芯片明显优于基因芯片。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同时对多种疾病的标志物(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等)进行平行检测分析,使得用常规方法需要多次检测才能完成的检验工作在蛋白芯片上仅需一次就可以完成,并且多项指标平行检测分析,结果更准确可靠。
现有蛋白芯片技术的检测系统大多用荧光标记,虽然灵敏度高,但检测时需用昂贵的特殊仪器设备,大大限制了该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国内外已有血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弓形虫抗体检测试剂和相关的研究报道,但多为单项寄生虫抗体检测。由于这些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医务人员难以确定是何种寄生虫感染时,需用单项试剂盒一一进行检测,每次检测只能完成一个指标,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费用高,而且待检样本的量要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易、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且能同时完成多种人体重要寄生虫抗体平行检测的抗原芯片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将对人体危害严重的血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虫、曼氏裂头蚴、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弓形虫等寄生虫的抗原阵列点样于固相膜性载体上,采用特制的垂直流芯片检测装置,应用颜色鲜艳的胶体金二抗结合物或胶体金蛋白A结合物为检测标记物,检测病人血清中人体重要寄生虫特异性γ免疫球蛋白(IgG)。血清中IgG抗体在层层渗滤过程中与膜上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用胶体金标记物检测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人IgG。仅需几分钟就能同时完成人血清样本中多种寄生虫抗体指标检测,具有高通量、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寄生虫病临床检验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本发明集现代免疫学技术、生物芯片高新技术和胶体金标记技术为一体,将对人体危害较严重、诊断较难的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囊虫病、曼氏裂头蚴病、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弓形虫病等寄生虫的抗原以微阵列形式密集在一张10×10mm大小的固相膜性载体上,只需一次采样、加样检测,就能完成上述所有寄生虫的特异性抗体指标检测,并且多种寄生虫抗体指标平行检测,有利于结果比较分析,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23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