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煮饭机器人及煮饭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4446.5 | 申请日: | 2008-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4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房国志;朱林;王金波;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0;G05B19/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40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煮饭 机器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基于GSM网络控制的智能家用电器,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煮 饭机器人。机器利用该专用设备进行煮饭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家用电器正处于发展的阶段,普遍存在着功能简单,智能化程 度不高,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缺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智能家用电器市 场发展的缓慢。在者,现有智能家用电器在远程控制方面多使用的是RF无线 收发模式,实现不了更远距离上的控制,如在办公室实现对家用电器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煮饭机器人,即智能煮饭方法,成本低、操 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智能煮饭机器人,其组成包括:煮饭装置,所述的煮饭装置带有压力传感 器底座,所述的煮饭装置连接输送通道、排气通道,所述的输送通道分别连接 储水容器、储米容器,所述的输送通道上具有阀门,所述的阀门、煮饭装置、 带有压力传感器底座分别连接主控板。
所述的智能煮饭机器人,所述的主控板包括微处理器、显示模块、GSM模 块、键盘、AD转换模块,其各组成部分间具有电路连接关系。
所述的智能煮饭机器人,所述的GSM模块具有引脚连接SIM卡。
一种智能煮饭的方法,采用远程控制或直接控制模式,所述的远程控制是 用手机短信方式进行控制,所述的直接控制模式是通过所述的键盘进行手动设 置,当所述的主控板内部的GSM模块接收到信号后通过串口UART向所述的 微处理器发送数据,微处理器采取中断法来接收,同时在主程序中循环发送AT 指令用来读取短信息,短消息经过解码来识别出具体的内容,然后微处理器删 除最后一个位置的短信,微处理器根据接收到的短信内容计算出米和水的量还 有煮饭时刻,煮饭时刻一到,微处理器利用输入输出接口GPIO打开储米容器 的阀门,米顺着输送管道到达煮饭装置中,米落在煮饭装置底下的压力传感器 上面会产生电压,此电压值经过A/D模块转换器变成一个数字量表示米的重量, 再经GPIO传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在米的重量到达给定值时关闭储米容器的 阀门,接着打开储水容器的阀门,水从输送管道流向煮饭装置中,当水量到达 指定值,微处理器发送指令关闭储水容器的阀门停止进水,然后封闭煮饭装置 开始煮饭,煮饭完成后自动进入保温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充分利用现有的、日渐低廉且性能稳定可靠的GSM网络,使用短信指 令实现GSM模块与微处理器之间的通信,进而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实现了更 远距离的控制。利用GSM网络控制家电有利于系统的进一部扩展,有利于统一 标准,可以实现对其他更多家用电器智能控制。
2.使用功耗更低、性能更好的微处理器,降低了系统功耗,提高了系统稳 定性,且为智能控制的实现提供了硬件基础。
3.煮饭装置软件上采用模糊控制理论,使煮饭机器人模拟人的思维方式。 主控微处理器嵌入实时系统(RTOS)μC/OSII,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 性能。微处理器自带了实时时钟,可以使用键盘和显示模块设置定时煮饭和用 餐人数,系统根据各项设置参数来控制煮饭过程。
4.由于本产品采用了更先进的微处理器和控制方法,结合使用成熟的GSM 网络技术和模糊控制理论,使得本产品更加智能化,且操作十分简单,又在成 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现有标准相统一且有更大升级空间,有利于推广使 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产品硬件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产品电源部分电路原理图。
附图4是本产品模拟信号调理电路原理图。
附图5是本产品串行接口部分电路原理图。
附图6是本产品GSM模块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
附图7是本产品ARM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
附图8是本产品内部程序主体流程图。
根据电子线路制图规范,以上各电路原理图中相同的引脚具有连接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44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