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n、Fe和Cu三掺杂铌酸锂晶体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4777.9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8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徐衍岭;刘维海;王佳;王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30B29/30 | 分类号: | C30B29/30;C30B15/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永焕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n fe cu 掺杂 铌酸锂 晶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铌酸锂晶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铌酸锂(LiNbO3)晶体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工晶体,具有良好的压电、电光、声光和非线性光学性能,在全息存储、位相共轭、光波导等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铌酸锂晶体材料大多是相同成分组成,其总表现为锂缺少,由于晶体中严重缺锂,从而形成大量的本征结构缺陷,使铌酸锂晶体作为光折变晶体在全息存储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主要体现在衍射率低,响应时间长,而且抗光损伤能力不高。目前,有采用掺杂Fe和Cu来提高铌酸锂晶体的衍射效率,但响应时间长,高达2579.6s,抗光损伤能力低,仅为4.30×102W/cm2。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制备的掺杂Fe和Cu的酸锂晶体存在响应时间慢和抗光损伤能力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In、Fe和Cu三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In、Fe和Cu三掺杂铌酸锂晶体由Li2CO3、Nb2O5、Fe2O3、CuO和In2O3制成;其中Li2CO3和Nb2O5的摩尔比为0.85~1.38∶1,Fe2O3的掺杂浓度为0.073~0.077%(质量),CuO的掺杂浓度为0.018~0.022%(质量),In2O3的掺杂浓度为0.5~1.5mol%。
制备In、Fe和Cu三掺杂铌酸锂晶体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称取Li2CO3、Nb2O5、Fe2O3、CuO和In2O3,其中Li2CO3和Nb2O5的摩尔比为0.85~1.38∶1,Fe2O3的掺杂浓度为0.073~0.077%(质量),CuO的掺杂浓度为0.018~0.022%(质量),In2O3的掺杂浓度为0.5~1.5mol%;二、将称取的Li2CO3、Nb2O5、Fe2O3、CuO和In2O3混合均匀后放入铂坩埚,然后置于650~750℃的环境中烧结1~3h,再升温至1000~1050℃烧结1~3h,冷却至室温;三、采用提拉法生长晶体:经引晶、缩颈、放肩、收肩、等径生长、拉脱和退火程序,得多 畴晶体;四、将多畴晶体放入极化炉中,室温下以450~550℃/h的速度升温至1150~1250℃,在极化电流密度为4~6mA/cm2的条件下极化1~3h,然后以70~90℃/h的速度退火,降低温度至室温,得单畴晶体;五、对单畴晶体进行氧化处理或还原处理,即得In、Fe和Cu三掺杂铌酸锂晶体;其中步骤三中引晶程序:将经过烧结的多晶料升温至熔化,并保持熔化温度30min,然后缓慢降低温度,至籽晶在熔体中不熔不化停止降温,籽晶在此温度下继续生长。
本发明在铌酸锂晶体中掺杂元素铟(In)、铁(Fe)和铜(Cu),在保留铌酸锂晶体原有优良性能的基础上,明显提高了铌酸锂晶体的抗光损伤能力高达0.72×104~2.7×104W/cm2,缩短了响应时间,仅为62.5~1780.1s。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47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