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主机并行工作的智能固态海量存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4813.1 | 申请日: | 200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4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崔刚;李斌;杨孝宗;汪东升;左德承;吴智博;刘宏伟;董剑;张展;罗丹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果瑞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机 并行 工作 智能 固态 海量 存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部微处理器和内部微处理器分时操作内部存储器的海量固态存储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海量存储器多采用机电装置的结构,具有易产生机械磨损、可靠性及耐用性较差、抗冲击抗振动能力弱、功耗大、访问等待时间长等缺点。固态存储器(Solid State Disk,SSD)主要是以快速可擦写存储器(FLASHMEMORY)构成的,快速可擦写存储器是在EPROM和EEPROM工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具有性能价格比、可靠性高的可擦写非易失性存储器,除了具有EPROM的价格便宜、集成密度高的优点及EEPROM的电可擦除重写的特性以外,还具有高速芯片整体电擦除和高速编程的特点,还具有高速度的访问周期、CMOS低功耗及与计算机接口简单的特点。基于上述特点,对于需要周期性修改被存储的代码和数据的应用场合,快速可擦写存储器是理想的器件,它至少可以擦除/编程十万次,适宜作为一种高速非易失性的存储器件。但目前已有的快速可擦写存储器多采用由主机直接控制,存在占用CPU资源较多的缺点,若将现有的快速可擦写存储器作为TMR容错计算机的固态存储器则访问速度会受很大影响,并且占用更多的CPU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快速可擦写存储器作为TMR容错计算机的固态存储器时存在的访问速度较慢、占用CPU资源较多的问题,提供一种与主机并行工作的智能固态海量存储器。本发明包括以下单元:
微处理器,用于根据外部子计算机发出的控制指令完成对快速可擦写存储器的写入、读取或擦除操作,以及对共享存储器的写入或读取操作,还用于在快速可擦写存储器的数据过顶时,发送控制命令给串行通道;
共享存储器,用于存储来自外部子计算机或微处理器的数据,还用于根据外部子计算机或微处理器的控制命令将数据存入快速可擦写存储器或接收来自快速可擦写存储器的数据;
一个或多个快速可擦写存储器,用于根据外部子计算机或微处理器的控制信号接收来自外部子计算机、微处理器或共享存储器的数据,还用于为外部子计算机、微处理器或共享存储器提供可读写的数据;
串行通道,用于根据微处理器的控制命令将来自外部子计算机、微处理器和快速可擦写存储器的数据串行下发至信源编码器。
有益效果:固态存储器内部的微处理器可以直接读取共享存储器内部的数据,获得访问权的子计算机与微处理器分时操作共享存储器,两者之间通过状态和中断信号进行握手,避免了由于子计算机的CPU连续写固态存储器而浪费CPU资源,加快了CPU的访问速度;另外,TMR系统中的子计算机对固态存储器分时操作,不占用相互的时间资源,并行写入的数据在固态存储器内部的微处理器的控制下串行下发至信源编码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参见图1,本实施方式的固态海量存储器9由以下单元组成:
微处理器1,用于根据外部子计算机5发出的控制指令完成对快速可擦写存储器3的写入、读取或擦除操作,以及对共享存储器2的写入或读取操作,获得固态海量存储器9访问权的外部子计算机5通过状态和中断信号控制微处理器1,还用于在快速可擦写存储器3的数据过顶时,发送控制命令给串行通道4;
共享存储器2,用于存储来自外部子计算机5或微处理器1的数据,还用于根据外部子计算机5或微处理器1的控制命令将数据存入快速可擦写存储器3或接收来自快速可擦写存储器3的数据;
一个或多个快速可擦写存储器3,用于根据外部子计算机5或微处理器1的控制信号接收来自外部子计算机5、微处理器1或共享存储器2的数据,还用于为外部子计算机5、微处理器1或共享存储器2提供可读写的数据;
串行通道4,用于根据微处理器1的控制命令将来自计算机5、微处理器1和快速可擦写存储器3的数据串行下发至信源编码器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48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