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载频调配的方法与基站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6197.3 | 申请日: | 200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7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许琼涛;吴钰锋;敬晓云;邓洲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6 | 分类号: | H04Q7/36;H04Q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载频 调配 方法 基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载频系统中载频调配的方法与基站。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系统中的移动用户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增加系统容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扇区(或小区)数和增加载波频率个数。所谓扇区(或小区)是指利用有向天线将一个圆形区域分成多个扇形区域。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说明,统一将扇区或小区称作扇区。在移动通讯系统中,典型的扇区有三种,分别为全向扇区、三扇区和交扇区。根据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一般可将某个地理区域规划成m*n个小区的网络系统。其中,m表示扇区数目,n表示每个扇区的载频数目。比如说,在CDMA2000系统网络规划设计时,将某一个地区规划成3*4的网络系统,则表示将该地区基站配置为3个扇区,每个扇区有4个载频,即共有十二个载扇;如果规划成6*2的网络系统,则表示将该地区基站配置为6个扇区,每个扇区有2个载频。为了让扇区中的每个用户都能顺利接入网络,扇区中的载频都是处于开启状态,即基站在任何时刻无论其所负责的每个载波的当前用户量为多少,包括当前用户量极少甚至为零时,仍然要按照最大发射功率工作。
上述方案在建网初期,由于涉及到的用户还不是很多,因此不会有很明显的影响。但是本发明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用户的增加,载频数也不断增加,如果在网络处于闲时,即当前用户量极少甚至为零时,这些载频仍旧全部开启的话,将会造成基站的功率大量浪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运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频调配的方法与基站,以解决上述扇区中的载频因固定处于开启状态,导致基站功耗大量浪费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载频调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网络所处的状态;
若网络所处的状态为闲时,则将叠加载频上的用户迁移到基本载频;
闭塞叠加载频。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载频调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网络所处的状态以及叠加载频的状态;
若网络状态处于闲时,且叠加载频为开启状态,则将叠加载频上的用户迁移到基本载频,并闭塞叠加载频。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载频调配的基站,该基站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网络所处的状态;
迁移单元,用于在检测单元检测到网络所处的状态为闲时,将叠加载频上的用户迁移到基本载频;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在迁移单元将叠加载频上的用户迁移到基本载频后,闭塞叠加载频。
通过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在网络处于闲时,关闭叠加载频,由于此时消耗功率的只有基本载频,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基站的功率,节省了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载频调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载频调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载频调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中检测单元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中检测单元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频调配的方案,在该方案中,基站可以根据网络的状态来开启或闭塞部分载频,由此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即使网络处于闲时,所有载频仍旧全部开启导致基站功耗大量浪费的问题。
在实施本发明实施例所介绍的方法之前,可以在操作维护中心设置某些载频为基本载频,其他载频为叠加载频。基本载频可以根据网络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若多载频网络中有某个或某些频点的覆盖是最为广泛的,那么就设置这个或这些频点的载频为基本载频;若多载频网络中所有频点的覆盖都是差不多的,则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频点的载频为基本载频。在设置基本载频时,尽量保证基本载频覆盖的连续性。在通常情况下,基本载频的容量要能够容纳闲时用户使用,所以基本载频的个数可以根据闲时网络负载情况进行确定。
在介绍完基本载频和叠加载频的设置之后,下面将对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载频调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检测网络所处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以将网络的状态划分为闲时和忙时两种情况,检测网络所处的状态方法有很多,下面对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进行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61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