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动液管路组合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6558.4 | 申请日: | 200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8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恒强;李桂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5/00 | 分类号: | B60S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45007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 管路 组合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输送装置,特别涉及汽车制造厂中制动液管路组合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较早期的制动液加注都是采用人工加注。具体方法为:一人在驾驶室里用脚不断的来回踩动汽车的制动踏板,利用汽车的制动泵给制动液加压,把制动液压往制动管路,同时另一个人在汽车的底部打开制动管路的排气阀,利用制动液的流动把制动管路里的空气排出,来达到排除制动管路空气的目的。而在驾驶室的员工,还需不断地往制动液油壶里补充制动液,当操作完毕后还要调整制动液油壶里的油面线,使油壶里的制动液储存量符合技术要求。该操作方式比较落后,需要的操作人员比较多,员工的劳动强度比较大,而且由于在加注过程中人为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制动液加注的质量波动比较大。在稍有规模的汽车生产厂早已淘汰这种加注方法。目前的汽车生产厂一般都采用机器加注。机器加注的方法一般为:操作人员将机器上配有的加注枪套在制动液壶口。按下操作按钮后,机子就开始给车子制动管路抽真空,抽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加注制动液。机子上设有计时装置,加到一定时间后就自动停止。操作人员拔出加注枪后,加注结束。这种制动液加注机存在这样的缺点:第一,对车子制动管路真空要求较高,稍有泄漏就会导致加注失败;第二,采购及维护成本较高,采购一般都要几十万或上百万,而机器上的零部件也很贵,每年都要投入很大一笔钱去维护;第三,结构复杂,维护困难。维护人员需要掌握多门技术才能保证机器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动液管路组合控制系统,采用将换向阀、溢流阀和节流阀固设于具有孔洞的模块上,从而更节省空间和减少了管路连接。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动液管路组合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湿式制动液加注机,该加注机包括换向阀、溢流阀和节流阀;将所述换向阀、所述溢流阀和所述节流阀固设于具有孔洞的模块上。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加注机包括压力表;该压力表安装于所述模块上。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加注机包括加注管路,在该加注管路一端设置的控制阀门和加注枪,加注管路另一端设置的注液箱,所述加注管路上自注液箱向加注枪方向依次串联有加注泵和气泡消除装置。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在湿式制动液加注机的加注枪口上设置一伸缩加注管。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气泡消除装置为镇定罐。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溢流阀并联于加注泵。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本加注机还包括有制动液回收系统,该回收系统包括回收管路,该回收管路的一端设置有回收口,另外一端连接注液箱,该回收管路上由注液箱向回收口方向依次串联有第一阀门、第一过滤器、第二阀门、补液箱以及第二过滤器。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气泡消除装置与控制阀门之间的加注管路上连接有回流管,该回流管的另外一端连接溢流阀的溢流口,所述回流管上设有第一控制电磁阀。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溢流阀与气泡消除装置之间的加注管路上串接有第二控制电磁阀和节流阀。
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改进是,在所述补液箱中设置一液位观测管。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将换向阀、溢流阀和节流阀固设于具有孔洞的模块上,从而更节省空间和减少了管路连接。这样使结构更简单,降低了成本,制造与维护成本更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湿式制动液加注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上述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制动液管路组合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湿式制动液加注机,该加注机包括换向阀包括第一控制电磁阀13、第二控制电磁阀14、溢流阀60和节流阀15;将所述换向阀14、所述溢流阀60和所述节流阀15固设于具有孔洞的模块上,用所述模块上的孔洞来实现安装其上的各个阀之间的流通关系,该加注机还包括压力表;该压力表也可安装于所述模块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65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