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疑电话的提醒方法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6756.0 | 申请日: | 2008-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7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8 | 分类号: | H04Q7/38;H04M3/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建军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疑 电话 提醒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向用户提醒恶意吸话费骗局类型的可疑电话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讯领域,特别是移动通讯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恶意吸取用户话费的电话骗局,即所谓“响一声电话”骗局。其原理是:不良分子向运营商申请一个号码,再将其捆绑至境外高收费声讯台,自动转接。不良分子利用这个号码通过电话群拨器大量拨叫用户号码。被叫用户一旦接通并振铃后,立即释放呼叫。这样的结果是,被叫用户终端只响铃一下,来不及接听电话即被挂断,而被叫用户回拨此号码时,被自动转接至境外声讯台,导致其被收取高额话费。
目前针对这种骗局尚无有效手段治理,主要原因为其使用的电信业务均为合法的正常业务。对于转接到境外的号码,运营商没有有效手段核实转接目的号码是做什么业务的,无法有效控制。运营商虽可以针对用户投诉来封杀不良号码,但是不良分子可以不断使用新号码来继续骗局,因而不能有效抑制,只能依靠用户提高警惕,不回拨不认识的号码来规避。但是对于很多用户,特别是商业用户来讲,会因业务需要经常收到客户打来的不认识号码的电话,如果不回拨,可能造成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疑电话的提醒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疑电话的提醒方法,包括步骤:
(1)设定正常呼叫最小振铃时间;
(2)在被叫用户终端振铃后,计算并记录其振铃时长;
(3)呼叫释放,判断未接电话的振铃时间是否小于所述正常呼叫最小振铃时间,若是,则判定该未接电话为可疑电话,并通知被叫用户终端。
其中,步骤(3)中所述通知方法为:通过短消息、彩信或者邮件提醒被叫用户终端所述未接电话为可疑电话。
其中,向所述被叫用户终端通知的信息包括所述未接电话的电话号码和振铃时长。
一种可疑电话的提醒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呼叫处理模块,位于核心网交换机,用于计算并记录未接电话的振铃时长;
可疑电话的检测处理模块,位于核心网交换机,用于设定正常呼叫最小振铃时间,将振铃时长小于正常呼叫最小振铃时间的未接电话判定为可疑电话,并将该可疑电话的电话号码和振铃时长发送给可疑电话通知模块;
可疑电话通知模块,位于短消息中心,用于通过短消息或者彩信向被叫用户终端提醒所述未接电话为可疑电话。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根据呼入电话的振铃时间长短来判断呼入电话是否为可疑电话,进而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被叫用户,这样被叫用户即可根据该消息来选取重要电话进行回拨,而对骗局电话不予回拨,避免了用户对骗局电话回拨造成的时间和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对可疑电话的提醒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对可疑电话的提醒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分析上述骗局电话的特点可以发现:不良分子电话群拨的时候,在被叫终端刚刚振铃后即释放呼叫。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拨叫的效率,一方面也是防止振铃时间过长而被用户接听,导致不良分子损失话费。由此可见,此类骗局电话的振铃时间一定都比较的短,而普通的正常电话一般是不可能这样的。因而,本发明根据呼入电话的振铃时间长短来判断呼入电话是否为骗局电话,进而通知被叫用户。
本发明所提出的提醒系统包括呼叫处理模块、可疑电话的检测处理模块、可疑电话通知模块。
上述呼叫处理模块位于核心网交换机,用于计算并记录未接电话的振铃时长;可疑电话的检测处理模块位于核心网交换机,用于设定正常呼叫最小振铃时间,将振铃时长小于正常呼叫最小振铃时间的未接电话判定为可疑电话,并将该可疑电话的电话号码和振铃时长发送给可疑电话通知模块;可疑电话通知模块位于短消息中心,用于通过短消息或者彩信向被叫用户终端提醒所述未接电话为可疑电话,通知消息中包括可疑电话的电话号码和振铃时长。
上述系统实现可疑电话提醒功能的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101、在移动通讯核心网交换机上定义一个正常呼叫最小振铃时间。
102、被叫终端振铃后,计算并记录未接电话的振铃时长,在呼叫释放后,核心网交换机按正常呼叫释放流程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67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