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硒活性多肽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7718.7 | 申请日: | 200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2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吴筱昆;王兵;朱丹;张丽娟;赵金华;冯汉林;于琳;徐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00 | 分类号: | C07K14/00;C07K1/04;C07K1/14;A61K38/16;A61P25/04;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韧敏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多肽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含硒活性多肽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所述多肽在药物制备中 的应用。
背景技术
芋螺是一类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芋螺科(Conidae)海洋动物的总 称,作为海洋“蜗牛”,其行动缓慢,捕猎食物主要是靠毒液的麻痹作用来征服 猎物。芋螺具有进化良好的有毒器官,齿舌囊后方的液腺可分泌毒液。需要时 带有毒液从吻部射出,致猎物迅速丧失反抗功能。
芋螺毒液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进行了37种芋螺毒液对 人的毒性研究,70年代发现地纹芋螺和织绵芋螺毒液的致死成分是蛋白质, 并于1977年从地纹芋螺的毒液中分离出3个纯的多肽毒素。据称,每种芋螺 均含50~200种毒素成分,有人推测理论上应有5万多种活性肽组分存在于芋 螺毒液中。目前,从各种文献及专利资料中已经可见数百种分离或合成的芋螺 毒素。80年代,对芋螺毒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提示,芋螺毒液中的不同 组分在神经系统中具有特定的靶点:或是阻断细胞膜中控制神经脉冲的不同的 离子通道;或是阻断了在细胞间传递信号的神经递质的受体。
芋螺肽毒素大多由10~30(8~4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半胱氨酸含量非常高, 而且含有2或3对保守的二硫键,据称芋螺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核酸编码 的动物神经毒素肽,也是二硫键密度最高的生物肽。芋螺毒素生物学活性极强, 已经发现的药理学作用靶点类型主要有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如Ca2+通道、 Na+通道等;受体依赖型离子通道,如nAch受体、NMDA受体;以及其他类 型的受体,如NE受体等。
根据芋螺毒素成熟肽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链键桥的特征性框架排列模 式和芋螺毒素前体N端区域氨基酸的高度保守的信号肽序列,芋螺毒素可以 分成A、M、O、P、S、T等多个超家族。在每个超家族中,再依据其作用靶 位以及药理活性又可以划分出不同家族,如根据芋螺肽毒素的作用机制和靶 位,可以分为α、ω、μ和δ等药理学家族类型。
镇痛药是国内外芋螺毒素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据报道,在西方约有1/6 的人口承受着疼痛病患的折磨,如脊柱损伤、偏头痛以及与关节炎、糖尿病、 癌症相关的疼痛。现有的疼痛治疗药主要限于阿片类药物(吗啡及相关药物) 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前者存在严重的成瘾性副作用,而后者则对中 度、重度疼痛无效,因此安全有效的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离子通道在痛觉生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与痛觉传导相关的这些离子通道都有 可能成为研发新的疼痛治疗药物的靶点。
芋螺毒素ω-MVIIA就是一类与疼痛相关的、具有高活性的选择性N型Ca2+通道阻断剂,Elan公司开发了合成类似物齐考诺肽(Ziconotide,商品名 Prialt),分别于04年12月和2005年初获得美国FDA及欧盟(EC)的上市许可, 用于治疗重度疼痛(与癌症或艾滋病相关的严重慢性炎症和神经疼痛),这是 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被FDA批准的芋螺毒素类药物。MVIIA的优点是镇痛效 果极强,据称,其镇痛效价较吗啡强1000倍,并且不产生耐受和成瘾。作为 第一个N-型VSCC阻断剂药物,MVIIA的出现对于那些无法控制甚至吗啡 亦失去作用的疼痛患者是一个福音,对于提高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芋螺毒素ω-MVIIA是一个由25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含6个半胱氨酸残 基,由3三对二硫键连接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级结构。氨基酸序列为 Cys-Lys-Gly-Lys-Gly-Ala-Lys-Cys-Ser-Arg-Leu-Met-Tyr-Asp-Cys-Cys-Thr -Gly-Ser-Cys-Arg-Ser-Gly-Lys-Cys-NH2,三对二硫键的连接为:Cys1-Cys16、 Cys8-Cys20、Cys15-Cys25。美国已上市的ω-MVIIA采用多肽化学合成方法 生产,由于三对半胱氨酸需要正确配对才能形成有活性的终产物,合成步骤多, 工艺困难,成本高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77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