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网络故障检测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网络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7817.5 | 申请日: | 2008-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4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梁枫;申林飞;吴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L12/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网络故障 检测 方法 网络设备 网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网络故障检测的方法、网络设备 和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网络故障管理技术一般包括:故障检测、故障定位、故障隔离、故障恢 复等,其中故障检测技术是其它技术的基础,一个系统/网络在其某个组成单 元失效/故障后,首先要能够检测出该故障状况来,才能针对该故障状况进行 定位、告警、隔离、恢复等操作。
现有的网络故障检测技术基本上是通过周期触发而进行故障检测的:如 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与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之间的GTP Echo 故障检测机制、流量控制传输协议SCTP链路检测机制、双向转发检测BFD 异步故障检测机制、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 Hello机制等。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1、降低网络传输效率:前端网络需要在每个周期中例行向下游网元传输 大量的检测请求,占用宝贵的带宽资源;
2、加大网元处理负荷:前端网元(或者下游网元)需要在每个周期中额 外发起(或接收)大量检测请求信息,而在大部分情况下这是无用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网络故障检测方法,包括:
向下游网元发送业务请求;
当超过一定时间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下游网元对业务请求的响应时,确 定是否需要对所述下游网元发起故障检测请求;
如果是,则向所述下游网元发起故障检测请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业务请求处理模 块、故障检测判断模块和故障检测消息发送模块,其中:
业务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下游网元发送业务请求;
故障检测判断模块,用于当超过一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来自所述下游网 元对业务请求的响应时,确定是否需要对所述下游网元发起故障检测请求;
故障检测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故障检测判断模块判断需要对所述下游 网元发起故障检测请求时,向所述下游网元发起故障检测请求。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网元和下游 网元,其中:
前端网元,用于向下游网元发送业务请求;当超过一定时间内没有接收 到来自所述下游网元对业务请求的响应时,确定是否需要对所述下游网元发 起故障检测请求;如果是,则向所述下游网元发起故障检测请求;
下游网元,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前端网元的业务请求,如果该网络设备没 有发生故障,则对所述业务请求作出响应;接收来自所述前端网元的故障检 测请求,如果该下游网元没有发生故障,则对所述故障检测请求作出响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可以通过业务请求来感知下游网元的异常,启发前端网元对下游网元发 起故障检测,减少了前端网元向下游网元发送的故障检测请求的数量,降低 网络设备在故障检测方面的工作负荷,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 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方法流程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方法流程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2-c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方法流程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方法流程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方法流程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5-c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网络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网络设备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78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