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热源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8459.X | 申请日: | 200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6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冯辰;刘锴;姜开利;范守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28 | 分类号: | H05B3/28;H05B3/18;H05B3/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热源,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面热源。
背景技术
热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科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热源是热源的一种,其特点为面热源具有一平面结构,将待加热物体置于该平面结构的上方对物体进行加热,因此,面热源可对待加热物体的各个部位同时加热,加热面广、加热均匀且效率较高。面热源已成功用于工业领域、科研领域或生活领域等,如电加热器、红外治疗仪、电暖器等。
现有面热源一般包括一加热层和至少两个电极,该至少两个电极设置于该加热层的表面,并与该加热层的表面电连接。当连接加热层上的电极通入低电压电流时,热量立刻从加热层释放出来。现在市售的面热源通常采用金属制成的电热丝作为加热层进行电热转换。然而,电热丝的强度不高易于折断,特别是弯曲或绕折成一定角度时,因此应用受到限制。另外,以金属制成的电热丝所产生的热量是以普通波长向外辐射的,其电热转换效率不高不利于节省能源。
非金属碳纤维导电材料的发明为面热源的发展带来了突破。采用碳纤维的加热层通常在碳纤维外部涂覆一层防水的绝缘层用作电热转换的元件以代替金属电热丝。由于与金属相比,碳纤维具有较好的韧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热丝强度不高易折断的缺点。然而,由于碳纤维仍是以普通波长向外散热,故并未解决电热转换率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碳纤维的加热层一般包括多根碳纤维热源线铺设而成。该碳纤维热源线为一外表包裹有化纤或者棉线的导电芯线。该化纤或者棉线的外面浸涂一层防水阻燃绝缘材料。所述导电芯线由多根碳纤维与多根表面粘涂有远红外涂料的棉线缠绕而成。导电芯线中加入粘涂有远红外涂料的棉线,一来可增强芯线的强度,二来可使通电后碳导纤维发出的热量能以红外波长向外辐射。
然而,采用碳纤维纸作为加热层具有以下缺点:第一,碳纤维强度不够大,容易破裂,需要加入棉线提高碳纤维的强度,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第二,碳纤维本身的电热转换效率较低,需加入粘涂有远红外涂料的棉线提高电热转换效率,不利于节能环保;第三,需先制成碳纤维热源线再制成加热层,不利于大面积制作,不利于均匀性的要求,同时,不利于微型面热源的制作。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面热源,该面热源强度大,电热转换效率较高,有利于节省能源且发热均匀,面热源的大小可控,可制成大面积面热源或者微型面热源。
发明内容
一种面热源,该面热源包括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加热层。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隔设置于该加热层上,并与该加热层电接触。该加热层包括多个线状碳纳米管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述的面热源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强度及韧性,线状碳纳米管结构的强度较大,柔性较好,不易破裂,使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第二,线状碳纳米管结构中的碳纳米管均匀分布,因此具有均匀的厚度及电阻,发热均匀,碳纳米管的电热转换效率高,所以该面热源具有升温迅速、热滞后小、热交换速度快的特点。第三,碳纳米管的直径较小,使得线状碳纳米管结构具有较小的厚度,可以制备微型面热源,应用于微型器件的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面热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束状结构的线状碳纳米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绞线状结构的线状碳纳米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束状结构的碳纳米管长线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6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绞线状结构的碳纳米管长线的扫描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方案面热源。
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一种面热源10,该面热源10包括一基底18、一反射层17、一加热层16、一第一电极12、一第二电极14和一绝缘保护层15。所述反射层17设置于基底18的表面。所述加热层16设置于所述反射层17的表面。所述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4间隔设置于所述加热层16的表面,并与该加热层16电接触,用于使所述加热层16中流过电流。所述绝缘保护层15设置于所述加热层16的表面,并将所述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4覆盖,用于避免所述加热层16吸附外界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84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单板自动升级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网元软件的远程升级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