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用氢氧混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8830.2 | 申请日: | 2008-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8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旭光 |
主分类号: | F02M21/04 | 分类号: | F02M21/0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于俊汉 |
地址: | 553001贵州省六盘水***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用氢氧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器,特别是一种机动车用氢氧混合器。
背景技术:
现有机动车使用的燃料绝大部份为汽油或柴油,也有用天然气作燃料的,而汽油和柴油能源有限,越来越紧俏,且油价越来越高,几乎达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这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天然气的开采有限,不能满足世界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用氢氧混合器,利用该混合器能将氢气和氧气进行混合,送入气缸进行燃烧,从而达到代替汽油和柴油作燃料,节约能源的目的。
本发明的构成:由壳体、混合气腔、阻风筒、上阻风门、下阻风门、混合气室、底座、氢气进气主管、怠速进气孔、氢气控制开关、防火阻燃阀、氢气储瓶和空气滤清器盖组成,在底座6的上方安装壳体1在壳体1内下部安装阻风筒4,中部安装混合气腔2上部安装上阻风门21,顶部安装空气滤清器盖22,在混合气腔2和阻风筒4之间是混合气室8,在阻风筒4内安装下阻风门5,在混合气腔2上口安装氢气进气主管19,氢气进气主管19通过氢气控制开关16和防火阻燃阀14与氢气储瓶10连接,在壳体1壁上有怠速进气孔9,怠速进气孔的上端与氢气进气主管19连通,下端穿出底座6。
混合气腔2是圆筒形或方筒形,通过三条支撑筋3固定在壳体1内壁上。
上阻风门21是圆盘形或方盘形,通过转轴和上阻风门摇柄20安装在壳体1上;下阻风门5是圆盘形或方盘形,通过转轴和下阻风门摇柄7安装在阻风筒4上,阻风筒同孔所对的底座6上有出气孔23。
氢气控制开关16内有开关锥孔15,开关锥孔与氢气进气主管连接,正对开关锥孔15是锥形开关孔塞17,开关孔塞的尾部安装开关弹簧18。
防火阻燃阀14内有阻燃阀锥孔13,阻燃阀锥孔与氢气进气主管连接,正对阻燃阀锥孔13是阻燃阀孔塞11,阻燃阀孔塞的尾部安装阻燃阀弹簧12。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它能将氢氧混合送入气缸进行燃烧,改变机动车贯用燃油的性能,氢气来源广泛,气源取之不尽。机动车用氢气燃料是一种清洁燃料,无结碳和碳烟,延长了机油纯度,增长了机动车的机械维护,从而提高了机动车的使用性能。
机动车使用氢氧混合器使氢气作燃料,无污染,完全是0排放,是一种清洁绿色环保燃料。对用户来说,有效可观的经济性,特别是再用车的使用,改造技术简单,改造费用少,气源是用之不尽的,利用该氢氧混合器,真正的克服了机动车用燃料的能源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壳体,2.混合气腔,3.支撑筋,4.阻风筒,5.下阻风门,6.底座,7.下阻风门摇柄,8.混合气室,9.怠速进气孔,10.氢气储瓶,11.阻燃阀孔塞,12.阻燃阀弹簧,13.阻燃阀锥孔,14.防火阻燃阀,15.开关锥孔,16.氢气控制开关,17.开关孔塞,18.开关弹簧,19.氢气进气主管,20.上阻风门摇柄,21.上阻风门,22.空气滤清器盖,23.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在底座6的上方安装壳体1,在壳体1内下部安装阻风筒4,中部安装混合气腔2上部安装上阻风门21,顶部安装空气滤清器盖22,在混合气腔2和阻风筒4之间是混合气室8,在阻风筒4内安装下阻风门5,在混合气腔2上口安装氢气进气主管19,氢气进气主管19通过氢气控制开关16和防火阻燃阀14与氢气储瓶10连接,在壳体1壁上有怠速进气孔9,怠速进气孔的上端与氢气进气主管19连通,下端穿出底座6。
混合气腔2是圆筒形或方筒形通过三条支撑筋3固定在壳体1内壁上。
上阻风门21是圆盘形或方盘形,通过转轴和上阻风门摇柄20安装在壳体1上;下阻风门5是圆盘形或方盘形,通过转轴和下阻风门摇柄7安装在阻风筒4上,阻风筒同孔所对的底座6上有出气孔23。
氢控制开关16内有开关锥孔15,开关锥孔与氢气进气主管连接,正对开关锥孔15是锥形开关孔塞17,开关孔塞的尾部安装开关弹簧18。
防火阻燃阀14内有阻燃阀锥孔13,阻燃阀锥孔与氢气进气主管连接,正对阻燃阀锥孔13是阻燃阀孔塞11,阻燃阀孔塞的尾部安装阻燃阀弹簧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旭光,未经王旭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88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光板成型导柱及成型方法
- 下一篇:一种蓄电池管式板栅热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