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铰链板式折叠台凳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9748.1 | 申请日: | 2008-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8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潘柏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柏年 |
主分类号: | A47C4/08 | 分类号: | A47C4/0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永忠 |
地址: | 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禅***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铰链 板式 折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折叠家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薄膜铰链板式折叠台或凳。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折叠家具,都要求折合后体积要小,折叠要方便;展开时要有足够的承重强度,还要求重量要轻,所用的材料要便宜易取,生产加工工艺简单。
现有的折叠台凳,除面板外,承重件均采用刚性柱状结构,柱状构件之间的活动连接都是采用轴与轴套的刚性铰链结构,这些刚性铰链既作为几何定位,也作为重力支承点。以上述铰链结构组成的折叠台凳,一类是展开时刚性柱状构件相互之间交叉成为多个三角形形状,面板所承受的重力或侧向力是通过刚性柱状结构件、刚性铰链间接传递至地面,这种结构使刚性铰链及其附近的柱状构件所承受的力远大于面板所承受的重力或侧向力。也有一些折叠家具的几何结构是家具的柱状腿与地面垂直,展开后各柱状腿之间靠相互交叉的柱状结构件通过刚性铰链支撑,这种结构使得折叠家具面板承受的重力可直接通过柱状腿传递至地面,但所承受的侧向力则与上述结构一样,刚性铰链及其附近柱状构件所承受的力远大于面板所承受的侧向力。此外,由于上述结构的柱状腿的横向支撑点不可能多设,因而柱状腿也需要有足够的横截面积来增强其抗弯强度。
显然易见,同等材质和同等截面面积的构件,当跨距越短、受力处与受力方向同向的几何宽度越宽,其可承受从受力方向作用的力越大,以此推断,在板材侧面受力并且与平面垂直的方向有足够多的横向支承点的条件下,与同等跨距、同等截面积、同质的柱状刚性构件相比,其与板材平面同向侧端的受力强度远大于柱状刚性构件的横向受力强度。当上述折叠家具的面板为刚性构件,展开使用时,不可能附设多个支承点,因而刚性面板为了有足够的强度,自身耗用材料必然要多,重量大。显然,目前的折叠家具未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力学特性,因而重量重、折叠后体积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铰链板式折叠台凳,它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力学特性,具有足够大的承重能力并且折叠方便、折叠后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
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薄膜铰链板式折叠台凳,包括面板、脚板和支承板,在面板左右两侧分别装有第1脚板和第2脚板,至少两件支承板位于面板底部区间并装于上述第1脚板和第2脚板之间,第1脚板、第2脚板和至少两件支承板分别与面板的交汇处通过连接构件装有塑料薄膜铰链;所述脚板与至少两件支承板的交汇处分别由位于脚板内侧的凸扣齿与位于至少两件支承板两侧的凹扣齿作扣合连接;所述第1脚板和第2脚板的内侧面还设有止回扣,该止回扣的外端面与相邻的支承板内侧面相接触。
所述第1脚板和第2脚板的底部分别设有脚靴,该脚靴通过弹性扣与对应的脚板底部作活动扣合连接。所述塑料薄膜铰链的薄膜采用聚丙烯薄膜。该塑料薄膜铰链的厚度范围为0.2~0.5mm。连接构件设有定位凹槽和穿过面板的突柱,连接构件与面板平行的第2承重面分别与薄膜铰链连接的另一侧脚板或支承板的第1承重面紧密接触,第1承重面上的定位凸缘与连接构件的定位凹槽配接;当连接构件、脚板和支承板的材料为聚丙烯塑料时,可整体注射成型,连接构件的突柱与面板采用热压固定。
台凳折合时,在面板内侧,从内往外依顺序紧贴叠合有支承板、第1脚板、第2脚板,与第1脚板紧贴的支承板外侧及第1脚板外侧分别设有与第1脚板和第2脚板凸扣齿相对应的凹槽。脚板及支承板的厚度范围为2~6mm,脚板及支承板中部可挖空成框板结构。框板结构的脚板或支承板的下框边内侧通过薄膜铰链与横向支承板一端连接,该横向支承板另一端通过薄膜铰链与扣板一端相连接,扣板另一端为扣钩,该扣钩穿过所述脚板或支承板的下框边下方的扣孔与相应的脚板或支承板扣接。支承板还设有通过薄膜铰链连接并可转折180°的延伸支承板。
聚丙烯薄膜具有足够的抗拉力和抗撕裂强度,可经受107次的折弯,用于折叠铰链,基本上可以不占空间位置,但由于薄膜铰链是软性材料,只可用于抗拉力和几何定位。本发明就利用了这一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柏年,未经潘柏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97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机控制装置
- 下一篇:薄膜干燥流水线及用该流水线去除薄膜表面水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