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蜜蜂生物香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0497.9 | 申请日: | 2008-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5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缪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D9/50 | 分类号: | C11D9/50;C11D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蜜蜂 生物 香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肥皂,具体的说是一种蜜蜂生物香皂。
背景技术
传统的普通肥皂,在制造中往往在皂基中加入香料,使之称为香皂。香皂具有去除皮肤表面的脂类物质,并带有独特的香味,而倍受人们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保健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许多具有护肤、防趋和抗菌、消炎等功能的香皂不断的涌现,如在香皂中加入黄瓜、人参、杏、芦荟等艾属植物等的提取物,或加入相应的组合物作为天然材料,使香皂具备有极好保护皮肤的护理功能。另外一种是在肥皂中加入蜂胶、生姜、甘油和维生素等物质或其提取物,使其在清洁、护理皮肤的效果上进一步实现杀菌、抗菌、除臭、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止痒等治疗的效果。
中国专利(含申请)中已有相关上述发明专利一百八十多项,其中有几项是带有蜂胶作为配方的产品。如:97125795.7;97193486.X;99122922.3;03131092.3;200510065869.5;200610021301.8;200610111669.3;01118547.3;2144833.7等都陈述了保健和治疗作用的相关香皂。
但是,现有技术制造的香皂,仅限于提供令人愉悦的味道,从而达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使用蜂胶的产品虽然具有较强的皮肤消毒止痒与脱敏和治疗皮炎的效果,但会引起皮肤的过敏。因此,必须进一步加以克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带蜂胶香皂产品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由密蜂毒肽和蜂胶为生物活性物质与皂基物质及少量香精等,经配制后模压成型的,具有较强的皮肤消毒、止痒与脱敏和治疗皮炎的效果,同时能克服普通蜂胶香皂的过敏效应的一种蜜蜂生物香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蜜蜂生物香皂的配料配比和含量:
蜜蜂毒肽 20mg/100kg
蜂胶 1g/kg
聚乙二醇400 1.2g/kg
本发明皂基的用量占肥皂组合物的总重量的98.7-99.2%;蜜蜂毒肽、蜂胶和聚乙二醇400的混合物占总用量的0.1-0.3%。
本发明的香皂中按常规(已知的任何方法)加入常见的香料和颜料,香料或颜料的用量占香皂组合物的总重量的0.1~1%。
本发明的蜜蜂毒肽(melittin)是使用公知的方法从蜜蜂毒中分离提纯得到的。
本发明的蜂胶为蜂胶乙醇提取物。
本发明的制作工艺:
(1)取蜜蜂毒肽,加蒸馏水溶解定容后加入聚乙二醇400搅拌均匀;
(2)取蜂胶乙醉,经冷冻成固态后,将其破碎成粉,而后加入聚乙二醇400搅拌均匀;
(3)将上述(1)与(2)的两种混合液再进行混合搅拌均匀成为蜜蜂毒肽蜂胶液;
(4)将(3)制作的蜜蜂毒肽蜂胶液与皂基物料及香料和颜料的混合物质放入搅拌机,搅拌均匀后,再进入压模机压模成块状香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利用了蜜蜂毒中的主要活性成份——蜜蜂毒肽,利用其生物活性极强,具有多种药理与生理作用功能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具溶血、扩张血管、肥大细胞脱粒,及强烈的细胞膜吸附作用和激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使皮质激素释放增加而起抗炎、抑菌、抑制免疫反应的脱敏效果,结合蜂胶不仅能抑制蜂胶的过敏反应,还能挥发互补增效功能。故,用本发明的配方和工艺方法制作出香皂能够达到拟定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制作100kg的香皂材料为计。
1、称取蜜蜂毒肽20mg,加蒸馏水溶解定容至20mg/10ml,加入20ml聚乙二醇400搅拌均匀,待用;
2、称取蜂胶乙醇提取物冷冻成固体后粉碎成粉的100g,加入100ml聚乙二醇400搅拌均匀,待用;
3、将上述1和2的两种混合液再混合搅拌均匀后成为蜂毒肽蜂胶液;
4、取3和皂基物料99.3kg,香料和颜料各0.3kg,混合后放入搅拌机,充分搅拌均匀。
5、将搅拌后的物料放入压模机压模成块状香皂5000块。
6、将5000块香皂进行包装后出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神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4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