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学发光体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0503.0 | 申请日: | 2008-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6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丁逸;徐洪松;杨梓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逸;徐洪松;杨梓源 |
主分类号: | C09K11/00 | 分类号: | C09K1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宁 |
地址: | 361009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 发光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发光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是对化学发光中氧化剂溶剂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工艺品中,能通过化学方式发光的器具的制造已为众所周知,其基于两组分混合来产生化学发光,需要发光之前两组分保持分开,当需要发光时将两组分混合产生化学发光。两组分通常分别是发光剂和氧化剂,氧化剂中的溶剂必须能溶解所选的氧化剂,还必须能与发光剂相溶。
现有技术中所用的氧化剂的溶剂大多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分子式为C10H10O4,分子量194.19,无色、无臭微带芳香气味,耐光稳定的油状液体,密度1.189g/cm3(25℃),流动点5.5℃,沸点283.7℃,闪点146.11℃,自燃点555.56℃,几乎不溶于水,能溶于通常的有机溶剂,与多数树脂相溶性良好。可燃,遇明火、高热、氧化剂有发生燃烧的危险,微毒,对眼睛粘膜有较强的刺激性。结构式:
由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具有微毒,使用该溶剂的化学发光类玩具在不久的将来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使用,并且该溶剂无亲水基团,与常用的过氧化氢等无法顺利结合,需要加入叔丁醇作为介质,而叔丁醇具有强刺激性,微毒,挥发性强,闪点低,又使该氧化剂的安全性降低。
因此,现有的化学发光体中的氧化剂具有一定毒性,闪点低,安全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毒、安全性高的化学发光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化学发光体,包括发光剂和氧化剂,所述氧化剂的溶剂为柠檬酸三乙酯。
上述发光剂包括质量百分比浓度为7-25%的双(2,4,5-三氯-6-羰基戊氧苯基)草酸酯和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5-0.25%的2-乙基-9,10-双(苯基乙炔基)蒽,溶剂为苯甲酸丁酯;所述氧化剂包括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5-2.5%的过氧化氢和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0025-0.0100%的水杨酸钠,发光剂和氧化剂的体积比在1:6-6:1范围内。
柠檬酸三乙酯分子式:C12H20O7,分子量:276.28,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甜和愉快的果子酒、梅子香气,密度1.136g/cm3,沸点294℃(0.101MPa),127℃(0.133Pa),熔点-55℃,折射率1.4455,闪点(开杯)155℃,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难溶于油类,与大多数纤维素、聚氯乙烯、聚醋酸乙烯树脂及氯化橡胶等有良好的相容性,在水中的溶解度(25℃)6.5g/100cm3,结构式:
比较柠檬酸三乙酯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结构式可见,柠檬酸三乙酯因有羟基(-OH),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对于与双氧水、水的混合有优势;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则与水不混溶,无法与双氧水结合,需加入叔丁醇作为中介才能使液体混合均匀。但叔丁醇具有低闪点、高挥发、易燃、低毒的特性,会使氧化剂易燃、易爆,对人体有害,安全性降低,而柠檬酸三乙酯的闪点高,且对眼睛、皮肤无刺激作用,安全性大大提高。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后,由于采用柠檬酸三乙酯作为氧化剂的溶剂,可直接与双氧水混合,具有无毒、安全的特性,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化学发光体无毒、安全性高。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化学发光的发光原理已为公众所知,化学发光体的制造方法及所采用的各个组分及配比也已是公知技术,因此文中不再详述化学发光体的制造方法和可采用的组分,仅给出以下一个化学发光体组成成分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以下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一种化学发光体,包括发光剂和氧化剂,发光剂和氧化剂的体积比在1:6-6:1范围内。
上述发光剂包括草酸酯组分、荧光剂和溶剂,本实施例中,草酸酯选用双(2,4,5-三氯-6-羰基戊氧苯基)草酸酯(一般称为CPPO),溶剂选用苯甲酸丁酯,CPPO在溶剂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在7-25%,荧光剂一般是具有330-1000μm范围的光谱发射和可溶于所选溶剂的化合物,本实施例中选用2-乙基-9,10-双(苯基乙炔基)蒽,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5-0.25%。
上述氧化剂包括过氧化氢、柠檬酸三乙酯及催化剂水杨酸钠,选择柠檬酸三乙酯为溶剂是本案的发明点,过氧化氢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5-2.5%,水杨酸钠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0025-0.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逸;徐洪松;杨梓源,未经丁逸;徐洪松;杨梓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5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