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1130.9 | 申请日: | 200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洪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国伟 |
主分类号: | F02B41/02 | 分类号: | F02B41/02;F02B33/00;F02M31/04;F02C6/00;F02B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5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力发动机技术,属机械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热力循环在热物理学和动力工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发动机技术发 展的理论基础和能源动力系统的核心,也是热物理学科开拓发展的推动力与理 论基础之一。历史证明,每一次新的热力循环及其热机的发展应用,都将带动 能源利用技术的飞跃,有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本文设定的一种热力循环由二个定压回热过程和二个多变过程组成(如图1 所示),这里先称之为H开式循环。二个定压回热过程由一套回热器(气---气 换热器)实现(如图2所示)。
二个多变过程分别是一个多变压缩过程和一个多变膨胀过程,严格地说是 升温压缩过程和升温膨胀过程。
发明内容
一种内燃机,它有四个主要部件:①膨胀机、②压缩机、③回热器、④循 环工质,膨胀机是内燃型膨胀机,压缩机是冷却型压缩机,回热器是气--气逆 流换热器,循环工质是空气。热机在高温热源和低温冷却源之间工作,高温热 源是指给膨胀机加热的热源,即燃烧气体,低温冷却源是指对压缩机和排出机 外的废气冷却的冷却源,主要是指环境。循环工质—空气在热机内的工作流程 是:
①环境中的空气进入压缩机内被压缩,同时空气透过压缩机机体向低温冷 却源散热,形成高压状态。
②高压状态的空气进入回热器,在回热器内空气被迎向而来的高温低压废 气加热升温,形成高温高压状态。
③高温高压状态的空气进入膨胀机,在膨胀机内膨胀作功,膨胀同时也与 喷入膨胀机内的燃料混合燃烧,最后形成高温低压状态,也是废气,这 一过程是一个多变膨胀过程。
④从膨胀机出来的高温低压状态的废气进入回热器,在回热器内废气与从 压缩机出来的高压气流换热、降温,废气再排入环境中。
上述①②③④构成一个工作循环,这个工作循环是H开式循环。
为实现H开式循环中的多变膨胀过程,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实现多变膨胀过 程的内燃多变膨胀机组,给内燃多变膨胀机组供热的供热方式是燃料喷入膨胀 机内,燃料与膨胀气流混合燃烧。
内燃多变膨胀机组的进出口和压缩机出进口连接组合为一个执行H开式循 环的热机,简称一种内燃机。
附图说明
图1为H开式热力循环的温熵图,箭头指向为循环过程方向,图中1→2 为内冷压缩过程,2→3为定压升温过程(回热升温),3→4为多变膨胀过程(内 加热膨胀过程),4→0→1是定压降温过程,其中4→0为定压降温过程(回热降 温),0→1为排入环境过程。
图2为回热器示意图,冷热气体分别由相反箭头指向流入流出回热器进行 热交换,回热器是逆流型换热器。
图3为内燃膨胀机示意图,高压气体由下方箭头指向进入膨胀机内,膨胀 后由下方箭头指向离开膨胀机,驱动叶轮转动轴,对外作功,同时与上方喷入 膨胀机内的燃料(如:燃油)混合燃烧,吸热。
图4为活塞式内燃膨胀机示意图,燃料与进入膨胀机内的气体混合燃烧, 直接加热膨胀气流,驱动活塞,对外作功。
图5为压缩机示意图,低压气体由下方箭头指向进入压缩机内,被压缩后 由下方箭头指向离开压缩机,外力驱动叶轮转动轴,对气体进行压缩,同时气 体向上方流入压缩机壳体的冷却介质排热Q(放热)。
图6为图3与图2的连合体,为内燃型多变膨胀机组示意图。
图7为图4与图2的连合体,为活塞式内燃型多变膨胀机组示意图。
图8为三段型回热器示意图,是三个在不同温度段工作的回热器之串联体。 冷热气体分别由相反箭头指向流入流出回热器进行热交换,回热器是逆流型换 热器。
图9为内燃机示意图,为图6与图5的组合。膨胀机通过叶轮轴对外作的 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驱动压缩机,另一部分为净输出功。
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一内燃膨胀机:
A)廻转式内燃膨胀机:如图3所示,廻转式内燃膨胀机是指类似①离心式、 ②轴流式、③螺杆式、④罗茨式、⑤滑片式等膨胀机,燃料喷入,雾化燃烧在 气流膨胀通道上,可采用多点性喷入布置,确保膨胀过程气流温度平稳升高, 这个过程也是多变膨胀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国伟,未经洪国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1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