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71196.8 | 申请日: | 2008-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5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洪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国伟 |
主分类号: | F24F3/06 | 分类号: | F24F3/06;F24F3/14;F24F11/0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5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湿度 独立 控制 空调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是一种空调机,属于机械类产品的空调设备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温度和湿度是空调过程必需控制的二个参数。传统家用或商用空调主要是 温差空调,往往只注重调温、不注重调湿,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空气卫生问题, 和严重浪费能源问题。
人体对温度和湿度的敏感性就是舒适性,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时,易 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当空气相对湿度高于60%时,尘满、细菌、病毒、真菌等 有害物的活力开始增强。许多舒适性实验证明:不同人种有不同的温湿度舒适 性区间,中国人理想的人体温度和湿度环境是温度23~28℃、相对湿度湿度 45~65%,在满足人体舒适性的前提下,干球温度越高越节能。干球温度升高 时,舒适性要求相对湿度应相应调节。
空调总负荷包含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二项内容,潜热负荷主要是指湿度, 在保证舒适性之前提下有效地控制这二项内容,可以大幅节约不必要的能耗。 空调总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之比称热湿比,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异,在同一地 区不同时段不同季节差别亦很大,在同一地区同时段不同干球温度时也有差别。 另外,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节能材料的不断应用,热湿比也在发生变化(热湿比 变小),潜热负荷在总负荷中的比重在增大,控制潜热负荷的重要性将日渐突出。 近几年,国家已发布了夏季26℃空调政策,由于现有的标准化空调在空气干球 温度大于26℃时,空气湿度偏高或波动幅度较大,易使人感到不舒适,26℃空 调政策的落实执行不太理想。如果空调机能够有效地同步调节温度和湿度即温 湿度独立控制,26℃空调政策将会受到更多数人的欢迎,有资料表明,温湿度 独立控制技术可以实现20~40%的节能空间。
现阶段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以盐溶液调湿方式为主,盐溶液会腐蚀金属, 除湿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飘逸飞沫粒子,小于0.3μm盐溶液粒子会被空气带走, 其安全性一直有人质疑,特别是它还带来较为复杂化的工程设计和高昻投资,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推广困难重重。如何简化完善调湿设备和降低工程成 本就是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推广的关键。本发明主要目标就是提供一种低成本 并且运行安全可靠、维护简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设备,便于在建或已建工 程中推动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机,是一种能够同步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的空调设备, 与现有的溶液式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相比,它的综合成本较低、安全、维护简 便;与目前公知的空调机相比,它的舒适性调节空间更大。这种设备有助于国 家26℃夏季空调政策的落实。
附图说明
①图1为室内机的流程图,主要内容:1风机,2表冷器(空气冷却换热器), 3显热换气芯(空气-空气回热换热器),4冷媒,5温湿度控制机构。
1风机为可调速风机,主要是指变频风机,用于调节室内机循环空气流量。
2表冷器(空气冷却换热器)为翅片盘管,表冷器迎面空气风速不大于2(米 /秒),严禁空气带水现象。
3显热换气芯(空气---空气回热换热器),冷热两侧的空气不得有渗透,仅 仅只有热量传递。可选用板式或板翅式气-气换热器或热管换热器。
4冷媒由制冷机制冷,温度不应低于0℃,建议0-10℃。
5温湿度控制机构,是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控制信号由设在回 风通道的温湿度传感器提供,执行目标是室内机的循环风量和冷媒的供冷量。
②图2为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机结构图,是室内机(图1)与室外机的组 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湿空气学说中有一原理:调湿可以调干球温度,调干球温度则不易控制湿 度。这一原理也是本发明的一个理论基础。优先控制湿度目标,同步控制干球 温度,就可实现温湿度控制总目标。
A)室内机:
如图1所示,主要内容:1风机,2表冷器(空气冷却换热器),3显热换 气芯(空气-空气回热换热器),4冷媒,5温湿度控制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国伟,未经洪国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1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球调驱剂、驱油体系以及驱油方法
- 下一篇:双柱水平旋转式高压隔离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