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蜜柚按照出口农残标准的生产流程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1649.7 | 申请日: | 200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0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严英俊;郑秀锦;张明阳;黄开明;林文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市庄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90/00 | 分类号: | G06Q90/00;A01G17/00;B65D65/02;B65D81/20;B65D81/24;B65D85/34;G06Q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600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按照 出口 标准 生产流程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果的生产流程,特别是涉及一种蜜柚按照出口农残标准的生产流程。
背景技术
蜜柚是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的优质水果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年产量150万吨,蜜柚生产在当地农业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生产技术水平低,主要表现在:①种植管理仍是以家庭式果园为主,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②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大部份只是进行简单的农用保鲜剂清洗,采用塑料薄膜袋或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就投放市场,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③产品安全质量意识差,生产过程中常使用一些高、中毒农药品种,特别是采后保鲜仍采用一些农用杀菌剂,安全性令人担忧。④产品绝大多数在国内市场销售,市场趋于饱和,价格低靡,受制于国外的“绿色壁垒”,出口难度大。蜜柚产业推行一套可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栽培技术,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研究开发产品包装新方法,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技术就是针对这种现状,提出按照出口农残标准的要求,规范果园种植管理,开发应用果实POF远红外线热收缩包装保鲜技术,旨在解决当前蜜柚产业普遍存在的果园管理不规范、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无保障、果实采后包装保鲜技术落后、产品出口难等问题,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外观质量、内在品质、农残指标等完全能够突破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可以大量出口欧盟等发达国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蜜柚按照出口农残标准的生产流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实施方案是:
(1)建立出口蜜柚示范基地:按照出口国农残标准的要求,建立出口蜜柚示范基地,列出产品允许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确定禁用农药清单并选择农药品种:根据出口国禁用的农药种类及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依据其中涉及的我国正在生产、使用及销售的农药品种,确定蜜柚果园禁用的农药清单,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在果园管理过程中遵照执行;
(3)进行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依据营养诊断结合测土配方来确定所施肥料的种类和用量;根据树势强壮程度及各生产季节的营养需要,每年分次施用;为提高果实品质,肥料种类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以上;每三年进行一次改良土壤,创造良好的根系生长环境,培养发达的根群,有利于高产稳产,促进结果大小均匀,提高出口果实比例;
(4)果树立体控冠修剪:通过拉枝、吊枝等整形修剪的方法,调节和培养各级骨干枝,维持合理的骨架结构树形,扩大树冠体积;疏除病虫害枝、交叉重叠枝,培养和更新复壮结果枝组,维持其合理状态;对一些枝条进行调整,剪除、回缩过长、过弱、过高的枝条;最终使树冠呈立体自然开心形,达到结果协调、丰产优质的栽培效果;
(5)套种绿肥并建立生态果园:在果园台面套种平托花生、圆叶决明、印度豇豆等绿肥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6)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保护、利用天敌,运用生物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确需使用农药时,选用生物农药或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出口国禁用的农药及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7)实施果实套袋:在果实成熟进行全树彻底防治病虫害后,再一次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喷果实,杀死果皮表面害虫、虫卵及有害微生物,药液干后即可套袋,并在喷药后三天内完成;果实套袋,可减少机械伤,有利于防虫防病、促进果皮色泽均匀,减少农药使用及外界环境因素的污染,改善果实外观质量,提高出口果比例;
(8)进行品质与农残检测并采收果实:果实采收前严格按照出口国对果实品质的要求和农残的标准进行品质与农残检测,检测合格后方进行果实采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市庄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漳州市庄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6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