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先导式隔膜阀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1800.7 | 申请日: | 200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6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朱振连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振连 |
主分类号: | F16K7/17 | 分类号: | F16K7/17;F16K47/02;F16K2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松亭;方传榜 |
地址: | 361000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湖里大道***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先导 隔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膜阀,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电磁先导式隔膜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隔膜水阀如图5所示,包括阀体1、阀盖2和隔膜3,阀体1上设有进水管11、出水管12和控制口13,出水管12和进水管11之间设有通水口14,隔膜3设置于阀盖2和控制口13之间,且处于通水口14上方,隔膜3与阀盖2之间形成一水压平衡腔20,隔膜3与阀盖2之间设有弹簧8,隔膜3底部设有阻水凸块30,该阻水凸块30可阻塞于通水口14上,将出水管12和进水管11之间的通路阻断;出水管12内侧壁设有下连通孔51,阀盖2上设有一电磁阀安装槽4,电磁阀安装槽4底部设有一与出水管12内侧壁的下连通孔51相通的上连通孔52,电磁阀安装槽4侧壁还设有与水压平衡腔20相通的通孔53,隔膜3上设有一平衡孔6,该平衡孔6使水压平衡腔20和进水管11相通,电磁阀安装槽4中安装有电磁阀7,电磁阀7的阀芯70位于上连通孔52上方。
上述隔膜水阀的阀芯70处于开启状态时,上连通孔52处于导通状态,水压平衡腔20和出水管12相连通,其水压等于出水管12的水压,而小于进水管11的水压,因此,隔膜3被向上顶起,阻水凸块30离开通水口14,通水口14导通,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连通;阀芯70处于关闭状态时,其阀芯70向下堵塞上连通孔52,由于进水管11的水压高于水压平衡腔20内的水压,水慢慢从平衡孔6进入水压平衡腔20内,直到隔膜3两侧水压相等,隔膜3在弹簧8弹力作用下压紧于通水口14上,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之间被阻断。另外也有的隔膜水阀不具有弹簧8,而其动作过程完全依靠隔膜3本身的弹性来完成。
上述泄压通道为通孔53、上连通孔52和通孔53,这一泄压通道位于隔膜3的一侧,并与出水管的侧壁相通。因泄压通道长度较长,导致泄压速度较慢阀的开关速度也较慢;整体阀体的体积较大成本高,不适合大批量生产;所述阻水凸块质量大同时泄压通道长产生压差有限故此类阀最低开启水压均在0.05MPa以上。在0.05MPa以下的极低水压场合使用,则无法完成开启和关闭功能;开关速度慢工作时阀体极易振动并产生水锤现象,影响使用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先导式隔膜阀,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电磁先导式隔膜阀阀体体积大成本高、泄压慢开关水速度慢、最低开启水压高无法在低水压场合使用、极易产生水锤现象等缺点。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磁先导式隔膜阀,包括阀体、阀盖和隔膜,阀体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控制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通水口,阀盖设于该控制口上,隔膜设置于该阀盖和控制口之间并可将所述通水口封闭,隔膜与阀盖之间形成一水压平衡腔,阀盖上设有一泄压槽,该泄压槽安装有一电磁阀,该电磁阀的阀体将该泄压槽封闭成一密闭空腔,该泄压槽底部设有与所述水压平衡腔相通的第一泄压孔,所述隔膜设有使水压平衡腔和进水口相连通的射流孔,所述阀盖内侧面设有向内凸伸的凸柱,所述隔膜的中部固定于该凸柱上,该凸柱内设有连通所述泄压槽和所述出水口的第二泄压孔,所述电磁阀的阀芯可将该第二泄压孔封闭。
前述电磁先导式隔膜阀,其出水口的中心线与所述通水口、控制口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泄压槽设于所述阀盖外侧面中心位置,所述第二泄压孔设于该泄压槽的中心,所述凸柱设于所述阀盖内侧面的中心,所述出水口周缘向内凸伸形成一环壁,该环壁的内端部形成所述的通水口。
前述电磁先导式隔膜阀,其隔膜内嵌设有一环形板。
前述所述隔膜与所述阀盖内侧面之间设有一弹簧来辅助完成所述隔膜阀的开启和关闭,也可不设置此弹簧,隔膜的动作过程完全依靠隔膜本身的弹性来完成。
前述电磁先导式隔膜阀,还包括一将所述阀盖压紧于阀体上的压盖,该压盖与所述阀体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前述的电磁先导式隔膜阀,其所述进水口径范围为15mm至20mm,隔膜对应于进、出水口面积比为1.5至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振连,未经朱振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8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