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灭弧负荷开关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1801.1 | 申请日: | 200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5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郑闽生;陈常青;陶建生;刘坤;游浩然;陶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华电开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02 | 分类号: | H01H33/02;H01H33/91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雁翔;杨依展 |
地址: | 361006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荷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灭弧气体灭弧的负荷开关。
背景技术
电气行业中的中压开关主要包括有SF6负荷开关和真空断路器,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真空断路器的开关触点是封闭在一个真空腔体内的,而负荷开关的触点是置于SF6气体中。本专利所述负荷开关,它包括一基座、一下极柱装配、一上极柱装配和一灭弧装配,该下极柱装配和上极柱装配都装配在基座上。该下极柱装配,它包括一下导电座、一动触头和一下极柱,该动触头滑动设置在下导电座之内;该下极柱套接在该下导电座之外,而且,该动触头伸出该下极柱之外,以能导电连接静触头。该上极柱装配,它包括一上导电座、一静触头和一上极柱,该静触头固设在上导电座之内,在合闸时静触头导电连接动触头;该上极柱套接在该上导电座之外,而且,该静触头伸出该上极柱之外,以能导电连接动触头。该负荷开关的触点间灭弧,设置了独特的灭弧装配,它是在动静触头接触合闸时储存气体,在动静触头分离分闸时高速压出气体以熄灭产生的电弧。而传统的负荷开关都采用闸刀式加灭弧珊的方法灭弧,灭弧能力有限,往往造成灭弧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灭弧负荷开关,它克服了背景技术的灭弧负荷开关所存在的灭弧能力有限,往往造成灭弧失败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灭弧负荷开关,它包括一基座、一下极柱装配、一上极柱装配和一灭弧装配,该下极柱装配和上极柱装配都装配在基座;
该下极柱装配,它包括一下导电座、一动触头和一下极柱,该动触头滑动设置在下导电座之内,而且,该下导电座内孔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内设有能导电的弹簧触子,该弹簧触子在弹力作用下套紧动触头,用以保证下导电座和动触头之间的导电连接;该下极柱是由浇铸在下导电座之外的环氧树脂固化形成的,该固化能够牢固连接下导电座、弹簧触子和动触头;
该上极柱装配,它包括一上导电座、一静触头和一上极柱,该静触头固设在上导电座之内,而且,该静触头具有多个带有向内弹力的卡爪,在合闸时卡爪在弹力作用下抓紧动触头,用以保证动、静触头之间的导电连接;该上极柱是由浇铸在上导电座之外的环氧树脂固化形成的,该固化能够牢固连接上导电座和静触头;
该灭弧装配,它用以在动、静触头接触合闸时储存气体,在动、静触头分离分闸时高速压出气体,以熄灭产生的电弧。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静触头包括一导电圆套,该圆套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轴向的未贯穿的缺口,其中,每相邻两缺口之间的部分形成为卡爪。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弹簧触子为能够导电的能向内收紧的环形或弧形的金属触子。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下导电座内孔周面轴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内都设有能导电的弹簧触子。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灭弧装配,它包括一静引弧触头、一燃弧喷嘴罩、一压气筒拉杆、一动燃弧喷嘴和一动触头压气筒,该动触头设置成套筒状;该静引弧触头设置在静触头之内,并导电连接上导电座;该燃弧喷嘴罩罩住动燃弧喷嘴,它们安装于压气筒拉杆顶端并位于动触头顶端;该动触头压气筒固设在下导电座之内,该压气筒拉杆滑动设置在动触头压气筒之内,该动触头滑动套设在下导电座和动触头压气筒之间,而且,该压气筒拉杆和动触头、触头压气筒之间形成腔体;当动、静触头接触合闸时,该腔体内的气体容积最大;当动、静触头分离分闸时该腔体内的气体容积变小,并高速压出气体以熄灭产生的电弧。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上极柱装配的燃弧喷嘴罩之内套设有缓冲圈。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基座上固设有两固接部;该下极柱外具有一上斜撑臂,它倾斜设置并固接在一固接部;该上极柱外具有一下斜撑臂,它倾斜设置并固接在另一固接部。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上斜撑臂的斜向和下斜撑臂的斜向相反。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上斜撑臂的斜向朝下,该下斜撑臂的斜向朝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华电开关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华电开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