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取向剂和液晶显示元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0538.2 | 申请日: | 2008-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0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熊谷勉;福间聪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JSR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K19/56 | 分类号: | C09K19/56;G02F1/133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激扬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取向 液晶显示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形成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取向膜的液晶取向剂,以及液晶显示元件。更具体地说,涉及可形成显示高电压保持性的液晶取向膜、且涂敷性和印刷性优良的可形成液晶取向膜的液晶取向剂,以及具有由该液晶取向剂制得的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液晶显示元件,已知具有所谓TN(扭曲向列)型液晶盒的TN型液晶显示元件,其在设置了ITO(氧化铟一氧化锡)等透明导电膜的基板表面上形成由聚酰胺酸、聚酰亚胺等形成的液晶取向膜,作为液晶显示元件用的基板,将两块该基板相对设置,在其间隙内形成具有正介电各向异性的向列型液晶层,构成夹层结构的盒,液晶分子的长轴从一块基板向另一块基板连续地扭转90度。并且,还开发了与TN型液晶显示元件相比对比度更高、其视角依赖性更小的STN(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元件。这种STN型液晶显示元件将在向列型液晶中掺合了作为光学活性物质的手性剂的液晶作为液晶使用,其利用通过使液晶分子的长轴在基板间处于连续扭转180度以上幅度的状态而产生的双折射效应。
并且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横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其驱动液晶的两个电极在一侧基板上以梳齿状设置,产生与基板面平行的电场,控制液晶分子。该元件通常被称作为面内切换型(IPS型),已知其广视角性能优异。特别是当将IPS型元件与光学补偿膜联用时,可以使视角性能进一步提高,具有获得了与无色调反转和色调变化的阴极射线管都能相匹敌的广视角这种显赫特征。
除此以外,还提出了在透明导电膜上形成突起以控制液晶的取向方向的被称作为MVA(多畴垂直取向)型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元件(参考专利文献1和非专利文献1)。MVA型液晶显示元件不仅视角、对比度等优良,而且在形成液晶取向膜的过程中可以不需要进行打磨处理等,在制造工序方面也是优良的。
其中,作为液晶取向膜的形成方法之一,已知液晶取向剂的柔性版印刷的方法。随着如今基板尺寸的大型化,能够一次性大面积涂敷液晶取向剂的柔性版印刷法已成为主流。当柔性版印刷中取向剂印刷性差时,会产生膜厚不均和气孔等,当作为液晶显示元件时,会导致显示缺陷或亮度不均,因而很成问题。从减少显示缺陷且提高成品率的角度出发,需要能够形成均一的涂膜、且不会产生气孔等的液晶取向剂。并且同时,从提高液晶显示元件的显示品质的角度出发,要求比以前电压保持性能更高的液晶取向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5860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液晶”,Vol.3(No.2),p117(1999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形成显示高电压保持性的液晶取向膜、且涂敷性和印刷性优良的液晶取向剂,以及具有由其制得的液晶取向膜的液晶显示元件。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第一,由一种液晶取向剂达成,其含有由(a)下述式(1)表示的四羧酸二酐
(式(1)中,P为4价的有机基团)
与(b1)选自下述式(2)~(5)表示的二胺中的至少一种
(式(2)~(5)中,R1~R4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数为1~40的直链状、支链状或环状的烷基或者碳原子数为4~40的直链状、支链状或环状的烯基,R1~R4所具有的氢原子中的1~15个任选可以被氟原子取代,A1和A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
和(b2)选自下述式(6)表示的二胺中的至少一种
(式(6)中,R5相互独立地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
以及(b3)选自下述式(7)~(9)表示的二胺中的至少一种
(式(7)~(9)中,X1为-O-、-CO-、-NHCO-、-S-、亚甲基、 卤代亚甲基或者碳原子数为2~6的亚烷基或卤代亚烷基,X2相互独立地为-O-、-CO-、-COO-、-OCO-、-NHCO-、-CONH-、-S-或亚芳基,R6为亚甲基、卤代亚甲基或者碳原子数为2~24的亚烷基或卤代亚烷基,R7相互独立地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
反应所制得的聚酰胺酸和/或其酰亚胺化聚合物。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第二,由一种液晶显示元件达成,其具有由上述液晶取向剂制得的液晶取向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SR株式会社,未经JSR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05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癌剂
- 下一篇:精氨酸双保护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