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来包装用于床垫的弹簧组件自由末端卷绕匝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1419.9 | 申请日: | 200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9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安晟镐 | 申请(专利权)人: | ACE床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C27/06 | 分类号: | A47C27/06;A47C27/07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腾云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来 包装 用于 床垫 弹簧 组件 自由 末端 卷绕 装置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480001463.4、申请日为2004年06月30日、发明名称为“用来包装用于床垫的弹簧组件自由末端卷绕匝的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床垫、用来缓冲外部负荷的内装弹簧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用来包装一个用于床垫的弹簧组件自由末端卷绕匝的装置,通过该装置来包装突出于弹簧组件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的末端卷绕匝以中断该卷绕与衬垫构件之间的冲突。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具有自由末端卷绕匝的弹簧组件(以下称为弹簧组件)和每一个置于弹簧组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衬垫构件一起构成能作为垫子并具有减震功能的弹性体。该弹簧组件由多个通常以列和行平行排列并列布置的盘簧构成。
当盘簧在形成弹簧组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上、下边界钢丝的上部和下部方向均匀地布置时,盘簧的末端卷绕匝以一定高度突出于上边界钢丝的上部和/或下边界钢丝的下部。
如图1所示,标识为100的弹簧组件包括以平行列C和平行行R布置的弹簧阵列110、置于弹簧阵列110的上部和下部以支承最外部盘簧115的上、下边界钢丝120和120′、接合于弹簧阵列110的平行R上以固定相邻盘簧115末端卷绕匝的螺旋型线圈130。
借助于金属片夹140固定在上、下边界钢丝120和120′之间的空间内的盘簧115以垂直方向布置。在弹性体的上部末端和/或下部末端,盘簧115具有朝外突出于上、下边界钢丝120和120′的自由末端卷绕匝115a。
盘簧115固定在上、下边界钢丝120和120′之间的空间内,螺旋型线圈130以行方向R接合于弹簧阵列110的上部和下部,因此形成了位于上边界钢丝120的上部和/或下边界钢丝120′下部的自由末端卷绕匝115a。
以弹簧阵列110的一个横剖面为基础,盘簧115的末端卷绕匝115a朝外突出于上、下边界钢丝120和120′,在这种情况下,当例如无纺布或者丝绵构成的衬垫构件150层叠置于弹簧阵列1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被一个外罩包围时,如图2所示,衬垫构件150和末端卷绕匝115a彼此之间接触,因而造成衬垫构件的损坏。
另外,如果施加到床垫的外部力使末端卷绕匝115a朝一个方向偏移时,弹簧组件100面临一个问题,即由于负荷聚集到一点而使盘簧115的弹性力变差。偏移的末端卷绕匝115a与上边界钢丝120或者下边界钢丝120′的外表面接触,因而产生摩擦噪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用来包装用于床垫的弹簧组件自由末端卷绕匝的装置,通过该装置包装突出于弹簧组件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的末端卷绕匝以中断该卷绕和衬垫构件之间的冲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床垫的弹簧组件,其中弹簧阵列的最外部盘簧通过销钉稳固于上、下边界钢丝之间的空间内,螺旋型线圈以行方向布置在弹簧阵列的上部和下部以接合相邻的盘簧115,如此这样每一个盘簧具有一个突出于上边界钢丝的上部和/或下边界钢丝的下部的自由末端卷绕匝,弹簧组件包括一个局部地或者完全地、以行方向或者列方向置于盘簧上部末端和/或下部末端来覆盖末端卷绕匝的外罩,因而可以中断末端卷绕匝和上、下边界钢丝之间的冲突并缓冲施加到末端卷绕匝的横向负荷。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时图对其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将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传统弹簧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传统弹簧组件一个应用的示意图。
图3至图8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采用无纺布覆盖弹簧组件。
图9和10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采用无纺布覆盖弹簧组件。
图11至14分别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剖视图,将聚氨酯泡沫体模制件置于弹簧组件上。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介绍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举的例子将随附图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CE床具有限公司,未经ACE床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14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盐Ⅰ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用基板以及发光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