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组合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3845.6 | 申请日: | 200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7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淳;官东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24 | 分类号: | H01R12/24;H01R13/629;H01R12/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9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可以配合具有双面导电接点的挠性排线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传统使用于连接挠性排线的电连接器,如美国专利US6893288所揭示的技术,其利用复数个排列固定于绝缘本体内部的端子作为挠性排线与电路板之间的传递组件,再藉由可自由转动的加压构件进行挠性排线固定,于此类电连接器中,端子上臂多用于支持加压构件的转动,而端子下臂则可用于与挠性排线的导电接点接触。由于所有导电接点形成于单一面上,故当系统所需的导电接点数较低时,电连接器的宽度要求较低,尚不致于造成生产上的影响,但当系统所需的导电接点数大量增加时,挠性排线与其配合的电连接器宽度亦需随的增加,此类低高度且宽度长的电连接器于生产制造上具有相当难度。若想藉由减小导电接点间距来达成缩小宽度的目的,则容易发生使用上接触不良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可用于配合具有双面导电接点的挠性排线,以降低挠性排线及连接器的实际宽度,节省用料及组件堆集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可用于配合具有双面导电接点的挠性排线,改善旧有技术因导电接点需求多,使得组件实质宽度过大,造成与电连接器之间的接触不良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可用于配合具有双面导电接点的挠性排线,且电连接器于开启关闭操作上不影响电连接器与挠性排线之间的接触。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可用于配合一双面皆具有导电接点的挠性排线,其包括:绝缘本体,其具有相对的前开口、后开口,以及间隔排列且连通于该前、后开口的复数端子插槽;复数第一端子,是由后开口置入端子插槽内,每一第一端子具有朝前开口延伸的上接触臂,以及位于后开口的支持臂;复数第二端子,是相对于第一端子的上接触臂,组装于前开口处;旋动构件,设置于该绝缘本体的后开口处,可于开放位置及关闭位置间自由转动,旋动构件具有一加压部;其中,第一端子的上接触臂设有上接点,于第二端子设有对应于上接点的下接点,当旋动构件转动至关闭位置时,加压部可向上施压于第一端子的支持臂,并带动上接触臂向下移动,藉以夹持由前开口插入的挠性排线,且,上接点及下接点同时与挠性排线双面的导电接点形成电性连接。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至少由绝缘本体、复数第一端子、复数第二端子及一挠性排线所组成:绝缘本体设有复数端子插槽,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是同时组装于端子插槽中且分别沿两侧内面延伸,使第一端子的上接点及该第二端子的下接点呈现上下相对;挠性排线双面皆设有导电接点,可分别与该第一端子的上接点及该第二端子的下接点形成电性导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一较佳实施例的挠性排线插入前的断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一较佳实施例的挠性排线插入后且旋动构件关闭的断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断面图。
图6为可适用于图5的电连接器组合的挠性排线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绝缘本体 10
前开口 11 后开口 12
端子插槽 13 定位块 131
前插槽 132 后插槽 133
第一端子 20 连结部 21
上接触臂 22 支持臂 23
焊接部 24 抵止部 25
上接点 221
第二端子 30 本体 31
焊接部 32 凹槽 321
下接点 311
旋动构件 40 转轴 41
加压部 42
挠性排线 50、60 导电接点 51、6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各示意图,于此较佳实施例中以一后掀式电连接器做为范例进行说明,惟本发明可实施的型态不限于后掀式连接器。
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为此较佳实施例的后掀式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及组合图,其是由一绝缘本体10、复数第一端子20、复数第二端子30及一旋动构件40所组成,用于连接挠性排线50。以下说明各组件的结构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38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