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收信道功率测量方法、系统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4621.7 | 申请日: | 200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4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丁志明;树贵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10 | 分类号: | H04W24/10;H04W5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 信道 功率 测量方法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收信道功率测量方法、系统 和装置。
背景技术
802.11标准中将支持802.11协议的设备称为STA(Station,站),任意个 STA通过组成的网络称为BSS(Basic Service Set,基本服务集)。一个STA 可以支持AP(Access Point,接入点)功能,也可以不支持AP功能。以下将 不支持AP功能的STA简称为STA,支持AP功能的STA称为AP。
在一个有AP的BSS内,为了加大网络吞吐量和提高QoS,现有技术制 定了STA的直连方法,即允许关联到同一个AP的两个支持QoS的STA直连 通信。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直连建立方法,具体的,发起直连的STA将直连 请求消息发送给AP,其中包含对方STA的MAC地址。如果AP发现对端STA 并没有关联到自己,则拒绝此直连请求,否则转发给对端STA。对端STA根 据情况接受或拒绝直连请求。
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不需要AP参与的直连方法,直连建立相关消息 封装在数据帧中经AP透传,称为隧道式直连建立方法。隧道式直连建立过程 包括以下步骤:
(1)请求直连的STA向对端STA发送直连请求消息;
(2)被请求直连的STA在同意直连的情况下回送直连请求响应消息;
(3)请求直连的STA再向对端发送一个确认消息。
上述两种直连建立方法在完成直连消息的交互之后,不代表两个STA就 可以直接互发消息,还需要在直接路径上通过测量接收信道功率的方法判断 是否可以切换到直连路径。
现有技术中,省电模式下的STA轮流处于苏醒和休眠状态。STA会定期 地苏醒,接收AP的信标帧,看看有没有自己要接收的数据帧,如果有就接收 下来,然后继续休眠。如果STA有数据要发送,则可以随时苏醒过来发送数 据。由于信标帧是准确定时周期性出现的,因此STA可以做到准确地到时苏 醒,而不会错过想要的信标帧,也不会过早的苏醒过来而浪费能量。当STA 处于休眠状态时,是无法接收信号的。当两个STA通过直连链路通讯时,不 能保证在确定的时刻获得数据发送权,因此两个STA也就无法在省电模式下 协商在何时苏醒过来接收数据,因此现有技术中规定在直连时不能进入省电 模式。然而,不能进入省电模式将大大地影响直连模式的可用性,因为这导 致在同一个BSS内的两个STA在网络QoS不好的情况下进行通讯时将更快地 消耗电能,减少设备电池的有效工作时间,而直连是自动进行的,用户不知 道为何电能消耗得比较快,用户体验变差。
现有技术中定义了RCPI(Receiving Channel Power Indication,接收信道 功率指示)测量请求帧和RCPI测量报告帧。现有技术中,STA1为了判断能 否将向STA2发送数据的路径切换到直连路径,事先直接向STA2发出一个测 量请求帧。STA2如果能收到这个测量请求帧,将接收AP信号的RCPI1和接 收STA1信号的RCPI2携带在测量报告帧中发送给STA1。STA1收到来自STA2 的测量报告,证明STA2和STA1在一个BSS内,并且在信号质量上至少可以 直接连接,后续可以根据RCPI1和RCPI2的强弱、好坏关系决定在直连路径 上还是在AP路径上向STA2传送数据。如果STA1在发出测量请求后收不到 STA2的测量报告帧,说明暂时不能直连,有可能是STA2离STA1太远,收 不到STA1的信号。
该方法中,STA1或STA2可能处于省电模式,给测量过程造成一些障碍。 例如,对于STA1处于省电模式、STA2处于正常模式的情况,需要保证STA1 在发出测量请求帧之后应保证一段时间内不进入休眠状态,以便接收STA2 的测量报告帧;对于STA1处于正常模式、STA2处于省电模式的情况,STA1 给STA2发送测量请求帧时,STA2处于休眠状态,STA2将无法接收测量请 求帧,也就不会发送测量报告帧,导致STA1无法获得RCPI信息,也就无法 判断是否可切换到直连路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46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