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盘装置及头滑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5096.0 | 申请日: | 2008-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6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市原顺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5/60 | 分类号: | G11B5/60;G11B21/2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赵淑萍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盘 装置 滑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通过在旋转磁盘上悬浮的磁头来对磁盘轨道上的数据进行读取/写入操作的磁盘装置及头滑动器,具体涉及用于使由非连续介质形成的磁盘的悬浮量稳定的磁盘装置及头滑动器。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磁盘的记录密度,发展出了形成在磁盘表面上的用于分隔轨道的物理不平坦部分的非连续介质。
图11示出了非连续介质的平面图。图12示出了常规头滑动器的说明视图。此外,图13示出了常规头滑动器的空气承载表面的说明视图。
如图11所示,具有非连续轨道的介质10混同地包括用于记录并复制普通信息的数据区12以及具有预记先录的头定位用伺服信息的伺服区11等。
因为功能上的差异,区别性地在介质10的表面上形成两个区的表面形状(诸如槽状)。数据区12具有沿周向方向加工的各个槽12a,以用于分隔各个轨道12b。伺服区11具有宽度B,并包括伺服信息记录区域11b,每个伺服信息记录区域11b均被沿介质的径向形成的各个槽11a分隔。
伺服信息包含记录在由槽11a分隔的各个伺服信息记录区域11b中的格雷(Gray)码(表示轨道号)、时机控制用前同步码(preamble)等、以及位置信息。对于沿介质10的周向形成的每个轨道,当在介质的径向方向上观察时,伺服信息均形成在相同位置。因此,在伺服区11中,槽11a形成在径向方向上,以防止干扰伺服信息。
由此,因为对于两个区域11与12,介质10的表面结构不同,故各个区域11与12的介质10的表面上的流体阻力也不同。因此,当头滑动器在伺服区11上悬浮时与当头滑动器在数据区12上悬浮时,悬浮的头滑动器(其安装有用于信息记录/复制的头)的悬浮量会产生变化。
如图12所示,头滑动器20面对介质10的表面,并利用介质10运动产生的流体空气压力而悬浮。随着近些年来对记录密度的提高,悬浮量为10纳米量级。在头滑动器20的侧面上,设置电磁转换器件(读取/写入器件)24。在图12中,头滑动器20的左端是流体空气流入端,而其右端是流出端。
头滑动器20不仅使电磁转换器件24在介质10上悬浮,还对其悬浮姿态进行控制。为此,如图13所示,在流入端一侧设置具有相对较大面积的前垫21,并在流出端一侧设置具有与电磁转换器件24的宽度W相同尺寸的后垫23。
因为前垫21与后垫23的面积差异,使得头滑动器20以流出端一侧(电磁转换器件24一侧)比流入端一侧更加接近介质10的方式悬浮。换言之,在较远的流出端边缘E处悬浮间隙变为最小。在前垫21与后垫23之间,在承载表面的上端及下端两者附近设置一对中部垫22,以对头滑动器20在轨道横向方向上的姿态进行控制。
图12示出了图13所示后垫23的剖视图。在滑动器基体20上设置由双层膜形成的后垫23。在图12中,所示出的其层结构是台阶式的。
图14示出了当头滑动器20在具有图11及12所示的非平坦表面槽结构的介质10上悬浮时对悬浮量的示意性测量结果。在此,形成在介质10的表面上的槽的深度统一为15nm(纳米)。在图14中,横轴表示时间(运动位置),而纵轴表示浮动量。如图14所示,头滑动器20初始约10nm的悬浮量突然改变了约5nm。
当头滑动器20的较远流出端部上的垫23经过伺服区11时,因为在伺服区11的表面上产生的流体阻力的变化造成压力的变化而导致了上述现象。当悬浮量产生上述较大的变化时,电磁转换器件24的复制信号的信号电平就会发生改变,由此导致诸如不能复制信息或不能精确记录信息的不便。
为了防止上述现象,在现有技术中,提出通过使头滑动器20的长度L比伺服区11的宽度B更长来防止在伺服区11中悬浮量的改变(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此外,在其他现有技术中,已经提出通过对头滑动器20的总垫面积与介质10位于垫正下方的凸出部分的总面积的比率进行优化来防止悬浮量的改变(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号Hei-5-81808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号2005-50482
但是,根据第一种现有技术,当允许较大的悬浮量时,该方法可有效地减小相对于较大悬浮量的变化宽度,然而,当悬浮量较小时,相对变化宽度变大,由此难以抑制悬浮量的改变。
此外,根据第二种现有技术,如专利文献1的图5所示,当悬浮量相对较大时(例如,20nm),该方法可有效地相对减小变化宽度,然而,当悬浮量较小时(例如,10nm),相对变化宽度变大,由此难以抑制悬浮量的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50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